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報道,近日,日本加速推進遠程導彈部署計劃,亞太地區安全局勢再度引發關注。
日本正以“自衛”為名,將軍事觸角伸向更遠的區域。2022年底修訂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日本政府明確將導彈反擊能力稱為“自衛的最低限度措施”,并強調需“盡可能早、盡可能遠地”打擊敵方目標。這一表述為日本發展遠程攻擊性武器提供了所謂“法理依據”。
“戰斧” 巡航導彈資料圖
實際行動比言辭更具說服力。日本共同社披露,從2023年起,日本調整了美制“戰斧”巡航導彈訂單,優先采購可快速交付的型號,同時加速國產12式反艦導彈的升級計劃。防衛省今年2月宣稱,改進型12式導彈研發取得“積極進展”,量產時間可能提前。美國“防務新聞”網站補充稱,日本已獲準購買價值45億美元的導彈裝備,包括AIM-120、“標準”-6及“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JASSM)。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報告勾勒出更清晰的擴軍時間表:射程900公里的12式陸基導彈和1600公里的艦載“戰斧”將于今年交付,而空射型號及高超音速武器預計在2030年前后列裝。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神保謙坦言,日本“首次以如此規模主動擴充導彈庫”,其戰略意圖不言自明。
軍事野心背后,日本的國內困境同樣醒目。盡管岸田文雄政府曾承諾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但現任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少數派政府面臨立法阻力。神保謙指出,預算能否落地取決于“大量政治交易”,而執政黨至今未展現足夠魄力。社會層面同樣存在裂痕——九州居民強烈反對在本地部署導彈,而民眾對增稅支持國防的意愿搖擺不定。
石破茂資料圖
技術短板進一步制約日本的威懾能力。美國蘭德公司專家杰弗里·霍農分析稱,日本在目標偵測、指揮控制等關鍵領域依賴美國,“無法獨立完成殺傷鏈閉環”。IISS報告同樣指出,若缺乏美軍的情報共享與系統支持,日本自衛隊的遠程打擊效能將大打折扣。
美日同盟的穩定性為局勢增添變數。特朗普近期公開質疑美日防務義務的“不對等”,要求日本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3%。被提名為駐日大使的喬治·格拉斯更直言將“施壓日本增加軍費”。面對美方施壓,石破茂的回應謹慎而微妙:他一方面強調日本“不會按他國指令決定國防預算”,另一方面又承諾繼續為美軍提供基地支持。
更敏感的導火索在于2027年到期的《美日東道國支援協議》。2020年續約時,特朗普曾強壓日本大幅增加駐軍費用分攤。觀察人士警告,若美國將對待北約的“交易式思維”復制到亞太,日本恐陷入安全自主與同盟依附的兩難。
特朗普資料圖
軍事部署的本地化同樣激化矛盾。日本陸上自衛隊宣布,6月將在北海道首次實施本土地對艦導彈實彈訓練,聲稱旨在“強化西南諸島防御”。《每日新聞》透露,此前這類演練多在美澳進行,本土化雖能擴大參訓規模,卻引發民眾不滿。鹿兒島漁民抱怨稱,訓練將導致漁業活動停滯,“生計已因赤潮受損,現在雪上加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指出,日本強化軍事部署“加劇地區緊張”,中方對此“嚴重關切并堅決反對”。歷史經驗表明,以“安全焦慮”為借口的軍備擴張,往往成為沖突的催化劑。當導彈基地逼近鄰國家門,亞太需要的是對話而非對抗,是克制而非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