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二戰(zhàn)時期各國裝備了多款重機槍,美國的勃朗寧M1919重機槍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尤其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幾乎就是日軍萬歲沖鋒的夢魘,被日軍滿懷恐懼地稱為“死亡鐮刀”,是名副其實的“殺戮之王”。
二戰(zhàn)時期各國裝備了多款重機槍,美國的勃朗寧M1919重機槍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尤其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幾乎就是日軍萬歲沖鋒的夢魘,被日軍滿懷恐懼地稱為“死亡鐮刀”,是名副其實的“殺戮之王”。
馬克沁在1834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種自動武器馬克沁重機槍,從此重機槍就成為各國軍隊連營級步兵單位最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在戰(zhàn)場上成為令人生畏的“殺戮機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馬恩河會戰(zhàn)中,英法聯(lián)軍一天之內(nèi)在馬克沁重機槍的槍口下死傷超過6萬人,十分恐怖。因此各國都開始競相發(fā)展重機槍。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研制了M1917重機槍,設(shè)計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槍械大師勃朗寧。不過M1917重機槍采用水冷方式,所以在槍管外有一個碩大的水箱(水套),用來冷卻槍管。而這個冷卻水箱的重量就高達30公斤,非常笨重。如此重的重量,完全沒有機動性可言,也根本無法伴隨步兵行動。
因此,勃朗寧隨后就在M1917重機槍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改進,重點就是“瘦身”減重。改進后的新型號被定型為M1919重機槍。
勃朗寧徹底摒棄了原來的水冷方式,改用氣冷方式,就是空氣冷卻,也叫風(fēng)冷式。去掉笨重的冷卻水箱,在槍管外面采用帶有散熱孔的鐵套來進行冷卻,所以散熱孔的槍套就成了M1919重機槍最顯著的外觀特點。
這樣一來,M1919重機槍的重量相比M1917重機槍直線下降,不算三腳架,槍身總重量只有14公斤,身材強壯的士兵甚至可以端著M1919進行掃射。為此,還特意配上了便于提拎的握柄。
M1919問世之后,相繼出現(xiàn)了六個主要的子型號,分別是A1型到A6型,各子型號雖然略有不同,但基本結(jié)構(gòu)基本一樣。
A1型是步兵部隊裝備,為進一步減輕重量,配有輕型槍管。A2型和后來的A5型是車載型,可以搭載在吉普車或其他車輛上。A4型和A6型也是裝備步兵部隊,進一步進行了減重,成為步兵排的支援武器。A6型更是直接配備到步兵班,取代了BAR自動步槍,大大增強了一線步兵單位的支援火力。
以裝備數(shù)量最多的A4型為例,基本性能為:口徑.30(7.62毫米),全槍長1041毫米,槍重14.05公斤,槍管長610毫米,槍管重3.33公斤,4條右旋膛線,三腳架重6.35公斤。,槍口初速853米/秒,有效射程22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500發(fā)。采用250發(fā)彈鏈供彈。
M1919機槍組通常為兩人,一人扛槍身,一人扛三腳架。機動性非常強,可以伴隨步兵連甚至是步兵班行動。由于重量比一般的重機槍要輕得多,因此也被稱為中型機槍。
在戰(zhàn)場上,M1919機槍表現(xiàn)十分搶眼,尤其是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面對日軍著名的“萬歲沖鋒”,M1919幾乎成為克制日軍沖鋒的大殺器。通常一千米距離的沖鋒,大約需要四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一挺M1919就能噴吐出2000發(fā)子彈,簡直就是彈如雨下,加上250發(fā)彈鏈供彈,槍管打熱了還能迅速更換,火力持續(xù)性很強。由兩三挺M1919組成的交叉火力,基本上可以輕松收割一個日軍中隊。
M1919第一次大顯神威是在1942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zhàn)役,日軍第一波登島反擊的一木支隊,在美軍海軍陸戰(zhàn)隊以M1919為骨干的火力網(wǎng)面前,一千多人的部隊,兩三次沖鋒就死傷殆盡。
最具代表性的戰(zhàn)斗是1942年10月25日夜間,約翰·巴斯隆中士指揮15名士兵,憑借兩挺M1919機槍,成功擊退了3000多名日軍的多次進攻。幾個小時之內(nèi)倒在兩挺M1919槍口下的日軍至少就有2500人!其中,巴斯隆一個人就發(fā)射了2.6萬發(fā)子彈,擊斃日軍達1500人,被譽為太平洋戰(zhàn)場“單兵之王”,消滅日軍最多的美軍大兵,他因此被授予美國最高榮譽勛章——國會榮譽勛章。
由于M1919機槍極富節(jié)奏性的射擊聲,就像彈鋼琴,所以美軍士兵為M1919起了“芝加哥鋼琴”的綽號。但對于日軍來說,就沒有這么浪漫了,見識到M1919機槍如潑水一般密集的彈幕,對于沖鋒的日軍來說,就像是死神鐮刀在收割生命,因此日軍滿懷驚畏地將M1919機槍稱為“死亡鐮刀”。
到了戰(zhàn)爭后期,日軍聽到M1919機槍那令人后脊梁發(fā)涼的射擊聲,即便有命令,也不愿意發(fā)動沖鋒了,因為他們很清楚,面對M1919機槍的火力,沖鋒就是和送死沒有差別。
在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zhàn)役期間,美軍用M1919機槍和火焰噴射器的組合,來對付日軍的坑道、洞穴工事。先用M1919機槍封鎖工事的出口,密集的彈雨將日軍完全壓制,然后火焰噴射器對準(zhǔn)坑道、洞穴噴射火焰。藏身在坑道和洞穴中的日軍,不出來就被烈焰吞噬,沖出來又被M1919機槍打成馬蜂窩。
在和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九二式重機槍的對決中,M1919機槍也是以射程遠(yuǎn)、威力大、射速高完勝,完全壓制日軍的機槍火力。
毋庸置疑,M1919機槍成為太平洋戰(zhàn)場毫無爭議的“機槍之王”、
不過,抗戰(zhàn)期間美國援助中國的重機槍,卻是老舊的M1917水冷式,而不是更先進的M1919機槍。所以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孟良崮戰(zhàn)役,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74師,營連單位的骨干火力就是M1917機槍,結(jié)果在沒有水源的孟良崮上,很快就無法正常使用,導(dǎo)致火力大打折扣。如果當(dāng)時整編74師裝備的是M1919,不說改變戰(zhàn)役結(jié)果,至少也會讓解放軍付出更大代價。
正因為M1919機槍性能如此出色,所以在美軍中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差不多使用了六十年,而且始終大受好評,六十年時間里,M1919機槍的總產(chǎn)量達到了500萬挺,這也足以說明M1919機槍的成功。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