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2025年的清明節了,在這思親懷祖的節日到來之際,老伴你離開在這個世界近一年了,我和孩子們每日每時每刻都在想念著你,我夜里時時夢見你還在我身邊,一直沒離開這個家,你的那可親可愛的笑容就在的眼前,當我從夢中驚醒時已是淚流滿臉,這是我們倆人幾十個春秋歲月結下的夫妻情。今天我懷著對你的深愛,寫上一篇文章給你,愿你在九泉之下能收到。于我而言,我的老伴馮元珍女士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我與元珍相知相愛共度六十余載,長久的愛情,你我相伴是一種緣分,也是我一生的福氣。
1960年,湛江市教育局舉辦了一期初中語文教師培訓班,學生從地區各縣市師范學校的二年級學生選調,元珍來自陽江縣師范學校,我來自雷州師范學校,受訓一年。1961年8月畢業,分配到湛江市區的有三人,其中,我分配到市第五中學任教,元珍分配到市第十中學任教。從此,我們常常在一起研究教學心得。
1962年,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我響應國家的征召,棄筆從戎,走上保家衛國的軍旅人生。到部隊后,我把應征的信息告知師訓班的同學。元珍第一個回信高度贊揚我的愛國情懷,并表示愿意跟我處朋友,我高興極了。當年元珍端莊秀麗、樸素大方,而且勤奮好學,是班中五位女同學中最矚目的一位。從此,我倆通過書信來往,交流思想情感,加深了解。在元珍的鼓勵支持下,我在部隊的三年里通過艱苦磨練,脫胎換骨,進步飛快,1965年4月,我被提干并選送軍校深造,元珍第一時間來信祝賀并鼓勵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好本領,為國防服務。
1966年9月,我們的愛情已成熟。元珍雖是女流,但她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我倆三觀契合,最終走進婚姻殿堂,結為革命伴侶。
我出生農村,家里窮,當時軍隊響應毛主席號召帶頭減薪,低層軍官工資微薄,沒錢置辦彩禮。結婚那天,我穿一身舊軍裝,元珍穿一身舊衣服,她安慰我說:“以后有錢再給我買一套新衣服好啦”。我們在元珍的學校舉行婚禮,沒有宴席,只有一壺清茶、幾斤水果糖和幾包香煙來招待上門賀喜的客人。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紛紛贊揚這婚禮辦得好,給大家樹立了好榜樣。
婚后,我倆先回我家探望公婆,后回元珍家探望岳母,但都不辦婚宴,不收賀禮。身為軍人我主張婚事新辦,元珍支持我的想法。
1967年,我從軍校畢業,回到部隊司令部履職參謀。元珍給我寄來賀信,并支持我在部隊發展。她鼓勵我努力學習,做一名有本領的軍人。
1968年6月,我們倆的愛情結晶—大千金誕生了。有了小寶寶的元珍一人負擔起照顧小家的全部責任,而要我安心地在部隊工作。三年后我們又添了第二朵金花,養育二個孩子的元珍肩膀的壓力更大了,但她始終要我安心部隊工作,自己一個人在家任勞任怨,忙里忙外。她總是安慰我:“你肩上扛的是保家衛國的重任,我再忙,也是小家里的小事”。
我在部隊的工作得到愛人的大力支持,進步很快。1969年9月,我被提升為司令部作訓股股長。作訓股是司令部的重要股室,分管部隊的訓練和作戰行動,參與調控部隊的軍事機密。我從軍校畢業回到部隊只有二年多的時間,短時間內能贏得團首長的信任,委以作訓股股長的重要崗位,我的進步得益于身后強有力的支持,這個支持來自我深愛的伴侶:元珍,一位平凡而堅韌的女性。
按部隊規定,營級干部家屬可以隨軍,司令部的股級干部屬正營級干部。元珍為了支持我-日趨緊張繁忙的工作,暫時把兩個幼小孩子托給父母照管,于1971年來到部隊工作,當了一名光榮的隨軍家屬,隨后幾年,孩子們也陸續來到我們身邊,家人得以團聚。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中,我隨常學明副團長帶領兩個連隊到吳圩軍用機場執行任務。基于部隊紀律我只對元珍淡淡地說了一句:“今天我要去執行任務”。元珍也只是淡淡地提醒我:“帶齊生活用品。”她已經知悉軍人執行任務的含義,就只管服從,不問一二。我有時一去就兩個月,沒有捎回一句話,她也從不向他人打聽,就這樣默默地支持我。
1976年初,我被調到二團三營任營長。這時,我在三團司令部任作訓股長已整整七年,有的戰友規勸我:“你雖然有才干,但得不到領導賞識,不如就急流勇退到地方上去吧。”“我當時也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當兵的初心開始動搖。這時,元珍及時規勸我:“你在部隊指揮機關工作時間長,這是你的長處,但你缺的是帶兵打仗的經驗。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把一個營帶好,培養出鋼鐵勇士和英雄,日后必能煥發異彩”。一語點醒夢中人,我高高興興地到二團三營上任,一心撲在三營的建設上,用我的堅韌不拔和聰明才智帶出了一支敢打硬拼的部隊。
當年四月,我第二次被選派進廣州軍區桂林軍政干部學校學習。由于當時二團三營的駐地環境太艱難,元珍帶兩個孩子留在駐地,我很擔心,于是對去軍校學習猶豫不決。元珍非常堅定地要我去,要我多學本領,為國盡忠。一個革命軍人,忠孝不能兩全。要忠于國家忠于黨,必然虧待父母、妻子和兒女。進軍校后我加倍努力學習軍事理論和知識,深感這樣才能對得起妻子的期望和付出。從軍校畢業回部隊后,聽女兒訴說,我進軍校后,她們的生活過得很艱難,媽媽很辛苦。我倍感愧疚,唯有在勤練帶兵之外的空閑時間多做些家務活以補償母女仨人。
1978年,中越邊境形勢驟然緊張,越南黎筍集團投靠蘇修,企圖稱霸東南亞,對我國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不斷挑起中越邊境緊張局勢。越南在國內反華排華,驅趕當地華僑,還不斷派出越軍小分隊,制造邊境事端。1979年,我國忍無可忍,奮起反擊。我部受命奔赴廣西防城邊境,進入臨戰狀態。
離開駐地前,我回家向元珍告別。她非常鎮定,還勉勵我:“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國家有事,是你們報答效忠的時候了。你當兵十七年來,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軍事本領,等上了戰場,你要充分發揮優勢長處,指揮三營多打勝仗,報答祖國人民。我們母女三人在后方生活穩定,你就放心吧。”她還說:“戰爭是殘酷的,你千萬小心,我們等著你凱旋歸來。”元珍堅韌不拔的個性使我信任她,依賴她的支持,我有了十足的勇氣和信心,堅定地走向戰場。
1979年2月17日,我方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了。第一階段我營為師預備隊,跟著三團行動,18日歸建。2月27日,我團受命攻打高巴嶺,我營為主攻營。高巴嶺海拔1060米,地形十分險要,越軍重兵把守。我雖然是第一次帶兵打仗,但毫無畏懼,所謂藝高人膽大,憑借一身軍事本領,我有信心打勝仗。根據高巴嶺山高林密的地勢特點,我布陣排兵,巧妙地從高巴嶺五號高地側后攻擊,只用一天時間的苦戰血戰,就攻占了五號高地,摧毀敵325師288團第八營指揮所和炮兵陣地。我營當天晚上就受到兩級軍區的通令表揚。
高巴嶺之戰,越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世界公眾面前破滅。越軍為遮丑,開動宣傳機器,對我軍進行丑化、抹黑,造謠說我方攻打高巴嶺的部隊被他們包了餃子,全營被消滅,營長被擊斃,教導員被俘。敵人的謠言在南寧砸開了鍋,元珍學校的老師們議論紛紛,她對大家說這是敵人的造謠蠱惑不可信,她確信她的丈夫是一位極其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并且強將手下無弱兵,一支優秀的隊伍打勝仗的可能性極高。但剛開始時她也是很擔心和害怕。她找到留守后勤的唐副政委詢問前線情況,唐副政委立即撥通團前線指揮所的電話,團首長又令話務員立即撥通高巴嶺三營指揮所的電話。我拿起話機,電話那端傳來我最熟悉的聲音,此刻我高興極了,大聲喊:“老婆,你和孩子們都好嗎?”元珍聽到我的聲音,兩眼已充滿熱淚,泣不成聲、斷斷續續地說:“好1好1好1”,“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三營在高巴嶺打了兩場勝仗,現在高巴嶺陣地已牢牢控制在我們三營手中。你放心吧,我沒事,經過這次指揮高巴嶺的戰斗,我又長本事啦!”。
9月中旬,我部奉命撤離邊境返回南寧駐地,一家人終于久別重逢。經過戰爭的洗禮,我和元珍的感情更加牢固了。
戰后,我第三次進軍校學習。元珍仍舊沒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個人默默地承擔起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家庭重擔,同時兢兢業業地干好本職教師工作。
1982年初春,我部受命到寧明邊境攻打扣茅嶺。經黨委研究決定,由我和歐陽副政委帶領二營和團屬兩個炮兵連及部分團屬特工分隊去完成這次任務。打仗為國效忠是軍人的最高榮耀,值得高興,但我高興不起來。1979年自衛反擊戰后,我進南京高級步校學習了兩年,剛回到部隊,難得與家人團聚,現在又要接受作新的作戰任務,心里對家庭很是歉疚。元珍安慰我:“當兵扛槍打仗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安心上戰場。戰爭很殘酷,你要小心,用心組織好這場戰斗,仗要打勝,傷亡要減少。”
扣茅嶺位于寧明縣中越邊境線偏我方一側,1979年我自衛反擊戰后,越方不甘心失敗,采用各種非法手段吞食我國領土。1981年,越非法把扣茅嶺北端的國界碑向我方多挪幾百米,9月公然派出一個排的越軍占領扣茅嶺,構筑防衛工事。
扣茅嶺海拔高五百多米,地形十分險要。2月底,我們到達寧明邊境后,立即開展勘察地形敵情,制訂作戰方案,組織部隊訓練和做好各項作戰準備。然而到了8月,我部又接受了新的任務,撤離寧明邊境到湖南洞庭湖接受生產任務。就這樣,我部風雨兼程趕到湖南。絕對服從軍隊的調度和命令,這個既是軍人的天職,也是我和我的家庭毫無怨言的奉獻。
1982年12月,我在代理團長的崗位上接到了調任廣西防城武裝部部長的命令。元珍知道我對這次調動沒有思想準備,她安慰我:“你就是守衛邊防的命,你已為國家守了二十多年的邊防,既然那里需要你,你就高高興興去上任,站好最后一次崗吧!”。
1983年,邊境局勢再度緊張,我匆匆忙忙單身到防城報到,第二天就投入了備戰。兩國交戰,邊境縣武裝部的工作太危險太艱難,而且兩個小孩分別上初、高中,學業緊張,全家異地調動恐會影響孩子。于是我說服了元珍,沒讓她們母女跟我去防城,此次調動讓我和元珍又開始了三年分居兩地的生活,直到我復員回到地方……
就這樣,我和元珍攜手共進,經過了二十多年艱苦的戎馬生涯。我常年在前線保家衛國,她在后方培育孩子、照顧家庭。數千個分居的日日夜夜,元珍以她那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扛下了所有原該由我承擔的家庭重任。經歷過戰爭,經歷過風風雨雨,我倆恩愛如初。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歲月里,我們共同勉勵,辛苦經營我們的生活。我從一個士兵到一個團級干部,每個成長進步都離不開元珍的這個平凡而偉大女性的大力支持和默默地付出,特別是衛還擊戰中讓我無牽無掛出征,指揮全營官兵英勇殺敵,全營立一等功,我本人也立二等戰功,這塊用生命和鮮血換來沉甸甸軍功章有軍嫂元珍的一半。
1985年,我從防城武裝部復員,我們一起回到地方,回到家鄉工作,一起享受國家日益富強、長治久安的日子。我們充實快樂地生活,一起白頭偕老,直到2024年5月17日元珍因病去世的那一天。
而今我們天人兩隔,但前塵往事和元珍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我心間。元珍啊!惟愿你在天堂無病無災,一切安好!我倆只有來世再續夫妻緣.
2025年3月2日
☆ 本文作者簡介:王佳,男,84歲,中國共產黨黨員,轉業軍人,廣東湛江遂溪縣人,原廣西邊防獨立師二團,歷任戰士、班長、文書、排長、副連長、連長、作訓參、作訓股長、營長、副團長,廣西防城市武裝部長等職務,參加自衛還擊戰,榮立二等戰功,1985年10月轉業湛江市公路管理局任紀委書記。曾在《京都聞道閣》網絡平臺發表《血戰高巴嶺》自衛還擊戰戰斗4萬余字文章。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