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觀察員 張洋)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有一位被患者稱為“皮膚魔法師”的醫生——他能在十分鐘內用《周易》的卦象解讀患者的體質,能用針灸緩解頑固的濕疹,也能用激光精準“雕刻”痤瘡瘢痕。他的診桌上常年擺著一本《黃帝內經》、一臺皮膚鏡和一塊羅盤,墻上掛著患者送的錦旗:“易理通醫理,仁心勝仙丹”。
他,就是查旭山教授,我國首位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的“開山弟子”,一位將中醫、西醫、易學與美學融會貫通的“皮膚圣手”。從銀屑病少女的“重生”,到互聯網醫院的千萬次問診,他用30年光陰,書寫了一段關于治愈、創新與生命的史詩。
第一章 中醫世家的“叛逆者”:從《周易》卦象到手術刀的跨界之路**
1.1 百草園與《易經》啟蒙
1969年,查旭山出生于甘肅武威的一個中醫世家。父親是當地聞名的中醫,家里藥柜上刻著《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皮膚病不是‘面子問題’,是天地人失衡的征兆。”父親的這句話成了查旭山醫學觀的啟蒙。
少年時期的他卻是個“叛逆者”——癡迷西醫解剖圖譜,偷偷用零花錢訂閱《人體解剖圖譜》,甚至把家里藥柜的紫草膏與西藥氫化可的松混合做實驗。“那時我覺得,中醫太玄,西醫才是科學。”那時他立志以現代醫學懸壺救世,治病救人。
1.2 國醫大師門下的“科學狂人”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87年,高考后他受當時氣功熱(真氣運行大師李少波教授)的影響報讀了甘肅中醫藥大學,畢業又考取了西安醫科大學皮膚性病學碩士研究生,95年研究生畢業的他南下廣州,工作4年后帶著300多頁的臨床筆記報讀了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成為禤教授首位中西醫結合皮膚專科的博士弟子。
在實驗室里,他是“數據狂魔”:連續三年追蹤200例白癜風患者,記錄月亮盈虧周期與白癜風色素脫失的關系;收集196名紅斑狼瘡患者,探討其遺傳易感性與八字五行缺失的關系;在古籍庫中,他又是“考據瘋子”,發現金代名醫劉完素《宣明論方》記載的“防風通圣丸”竟與現代抗組胺藥有協同效應,竟是皮膚圣藥。這段“魔鬼訓練”讓他頓悟:“中醫的‘陰陽’不是玄學,而是對微觀生理變化的宏觀詮釋。”
1.3 易學診療體系:當八卦圖遇見皮膚鏡
2003年,查旭山干了一件震驚學界的事——全國皮膚會議上報告《八卦體質分類在濕疹治療中的應用》。他將《周易》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卦象,對應到皮膚屏障功能、Th細胞亞群等現代指標,首創“卦象-體質-療法”三維診療模型。對于一些久病不好的皮膚病患者,四診合參的基礎上結合八字五行缺失進行論治,對先天之本的認識竟與現代醫學的遺傳易感性相吻合。
一位馬來西亞華僑患者至今難忘:“查教授讓我伸出舌頭,看了三秒就說‘您是巽卦體質,肝郁化火’,開的方子里竟有抗IgE抗體檢測——后來證明我果然是對塵螨過敏!”這套看似“魔幻”的體系,卻在臨床統計中讓慢性蕁麻疹復發率下降37%。 海南的劉老太慢性濕疹10多年未愈,八字缺土,查教授用培土祛風之法解除其了其病痛。
第二章 破譯皮膚密碼:那些被改寫的人生劇本
2.1 銀屑病少女的“重生日記”
2021年的一個雨夜,23歲的芭蕾舞者小林裹著長袖口罩沖進診室。重度膿皰型銀屑病讓她的四肢布滿滲液結痂,經紀公司已解除合約。“查教授,我還能穿短裙嗎?”她顫抖著問。 查教授沒有立即開藥,而是畫了一張“人體陰陽氣機循環圖”:“你的病不在皮膚,在肝經郁火夾濕毒。”接下來三個月,小林經歷了現代醫學史上最“混搭”的療法:每周一次生物制劑注射,每日服用疏肝利濕湯劑,睡前用艾草煮水熏蒸,甚至配合“震卦體質音樂療法”——播放經典古琴曲《流水》。 治療日記里寫道:“第45天,痂皮開始脫落;第89天,穿著芭蕾短裙拍了康復照。”如今的小林已是某護膚品牌代言人,她常說:“查教授不僅治好了我的皮膚,更教會我與身體對話。”
2.2 無影燈下的“美學強迫癥”
在手術室,查教授是出了名的“細節控”。為了一位新娘的婚禮,他曾在面部瘢痕修復術中采用“超顯微縫合”:用頭發絲1/3細的線,在0.6毫米深度做五層間斷縫合,術后瘢痕肉眼難辨。護士長笑稱:“查教授縫一針的時間,別人能縫完三針——但他拆線時患者的眼淚都是笑著流的。” 這種“美學執著”源于早期教訓。1998年,他為一位女孩切除面部血管瘤,雖然手術成功,但女孩因面部疤痕抑郁退學。“那時我明白,皮膚科醫生治的不是病,是人生。”如今,他的“無痕手術清單”已積累多項專利,其中“仿生毛囊移植術”讓雄激素性脫發患者術后第二天就能戴頭盔上班。
2.3 深夜藥方:藏在微信里的3000公里溫情
查教授的微信里有4873位患者好友。內蒙古牧民巴特爾永遠記得那個凌晨:2歲的女兒全身突發過敏性紫癜,草原暴雪封路。他顫抖著撥通視頻電話,屏幕那頭的查旭山裹著睡衣,借著手電筒光查看皮疹。“別怕,先用馬奶酒冷敷,我讓呼和浩特的學生送藥。”次日中午,快遞哥送來了查教授處方藥和煎好的涼血消斑湯劑。 “查氏患者管理法則”里寫著:所有術后患者30天內可隨時來電;經濟困難者可用勞動抵藥費——一位康復的農民工曾為他設計了診室綠化墻。“醫患不是供需關系,是生命共同體。”查旭山說。
第三章 破界者聯盟:當中醫智慧遇上AI算法
3.1 皮膚科界的“AlphaGo”
2020年,查旭山團隊研發的“太極皮膚AI系統”在德國皮膚病學年會引發轟動。這個系統有點“不倫不類”:既收錄了10萬多份西醫病理切片數據,又輸入了《外科心法要訣》等古籍的辨證邏輯,甚至能根據患者出生時辰推薦藥膳。
最神奇的是它的“矛盾處理能力”——當西醫診斷“激素依賴性皮炎”與中醫辨證“血虛風燥”沖突時,AI會生成“階梯式撤激素+潤燥熄風方”的融合方案。目前該系統已覆蓋92種皮膚病,準確率達91.7%,在貴州山區醫院創下單日接診200多例皮膚患者的紀錄。
3.2 互聯網醫院:讓藥香飄過喜馬拉雅
“皮小度”APP的誕生源于一次高原義診。2018年,查旭山在西藏義診時發現許多牧民把銀屑病當成“詛咒”,用牛糞涂抹治療。他當即開發藏漢雙語問診系統,培訓當地醫生使用便攜式皮膚鏡。如今,“皮小度”已有藏、維、彝等8種民族語言版本,累計完成23萬次遠程診療。 在查旭山的構想中,未來的皮膚科診療應是“天地人”三網合一:衛星監測區域氣候數據,智能手環采集個體生物節律,AI生成個性化防治方案。“西醫看見‘病’,中醫看見‘人’,而我們要看見‘人與天地共呼吸’。”
第四章 傳承者的誓言:讓世界聽見東方醫者的聲音
4.1 實驗室里的“青蒿素精神”
查旭山的博士生們都知道導師有個“變態”規定:每人必須同時跟進中西醫兩個課題。學生李x的課題堪稱“魔幻現實主義”——研究電針刺激對黑素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實驗數據需要同時滿足SCI期刊和《中醫雜志》的評審標準。 “查老師常說,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我們就該用超臨界流體技術萃取《本草綱目》。”這種“硬核傳承”結出碩果:團隊發現黃芩素可通過Nrf2通路抑制銀屑病STAT3磷酸化,論文登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封面。
4.2 東京塔下的中醫“逆襲”
2019年的東京國際皮膚病學論壇上,查旭山用英語演講《五運六氣理論指導下的特應性皮炎防治》,現場展示“子午流注針灸聯合度普利尤單抗”治療重癥病例。起初,日本專家質疑“針灸是否安慰劑效應”,直到大屏幕播放紅外熱成像圖:針刺后15分鐘,患者脾經區域溫度上升2.3℃。 會后,京都大學邀請他建立聯合實驗室,一位德國藥企高管感慨:“你們把《黃帝內經》做成了精準醫學!”
尾聲 診室里的“時空對話”
查旭山的診室有個神秘抽屜,里面放著其父留下的紫銅藥臼、禤國維教授贈的《禤國維臨床經驗集》,以及首屆學生送的3D打印皮膚模型。每當迷茫時,他就觸摸這些物件:“先輩們用燭火照亮醫路,我們要用激光點亮星空。”
30年間,他治愈過明星的臉、牧民的腿、學霸的青春痘、國家領導人的瘙癢癥,但最驕傲的時刻,是看到康復患者發來的結婚照、錄取通知書和寶寶滿月視頻。“皮膚是生命的畫卷,我們不過是用中西合璧的筆墨,幫患者擦去不該有的污漬。” 此刻,診室外的木棉花正紅,候診區的電子屏滾動著新標語:“讓每個毛孔都呼吸希望”——這或許是對這位跨界醫者最好的注解。
后記
本文采寫過程中,查旭山教授多次強調:“醫學沒有‘最牛’,只有‘更用心’。”文中案例均獲患者授權,部分學術表述已做通俗化處理。謹以此文致敬所有以創新守護生命的醫界破界者。
(本文部分案例已做隱私處理,更多診療信息可通過查旭山教授坐診機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或廣州廣大醫院官方渠道咨詢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