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手術室門口的等待長椅上,胡阿姨看起來十分“篤定”。上周,她的老伴通過簽約家庭醫生葛臻轉診至普外科主任程興望處,“老先生,你的肚子和背上分別有一個皮脂腺囊腫。”顧及年事已高,老兩口很是猶豫,“能不能只開一個?會不會感染?”
回到家中,與親朋和鄰居討論了一番,周四,老人又來到程興望的門診。“我們相信醫生,就一道開掉吧,了一樁心事。”第二天,歷時近一小時的切除、縫合后,困擾老人的“疙瘩”消失了。
4月18日,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門診手術室正式投入試運行。開診首日,醫護人員便“忙”了一整天:6臺外科、眼科擇期手術有條不紊。
為啥選擇在社區開刀?“鄰里口口相傳,一年來,我們看著手術室建成的。”胡阿姨道出答案,“吃完中飯,散個步的距離,這里對我們來說太熟悉、太方便了。”她豎起大拇指,“醫院好、醫生好、技術好、服務更好。能在家門口解決,幫了大忙!”
厚積薄發,健康管理從門診到手術
翻看手術記錄,6臺手術涵蓋皮脂腺囊腫切除、霰粒腫切除、眼瞼腫物切除、倒睫矯正等病種。眼科主治醫師高亢介紹,最小的患者年僅10歲,社區“一老一小”的眼健康管理隨著門診手術的開展,服務能級再次迎來質的飛躍。
18歲的小月是母親帶到門診的,“孩子左眼的上眼瞼長了一個包塊,一個月了也沒有好轉。”經過詳細詢問才知道,小月之前右眼也長過類似的包塊,通過手術切除了。“檢查后發現,她左眼上瞼中央處的包塊大約米粒大小,但觸之無明顯壓痛,局部結膜有充血的情況。”高亢說,在熱敷、消炎藥水對癥治療一周后,仍無明顯好轉,“孩子即將出國留學,所以家長希望能盡快進行手術。”
“之前是在三級醫院治療的。”小月的母親說,但這幾年慢慢對社區熟悉起來,“這樣的小手術對我們來說,能保證安全、便捷,就是好的選擇。”2021年6月,虹橋社區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視覺健康管理中心攜手合作,打造了本市首家社區兒童視覺健康管理中心。幾度全專結合、醫防融合的“升級”后,眼健康管理“虹橋模式”在第二輪合作中實現了兒童視力篩查、診斷、康復等一站式服務,與一個個家庭建立起了信賴的基礎。
高亢也發現,眼科手術的患者大部分來自轄區內的居民以及居民的親屬,“不少患者就住在毗鄰的小區,或許是家中有近視的青少年,也或許有需要關注的青光眼、白內障老人。”在她看來,從“社區門診”到“社區手術”,是上海社區醫療發展的必然趨勢。
“社區門診提供家門口的服務,能縮短就醫半徑,極大方便了居民看病遠、看病難的困境;社區手術尤其適合開展外眼手術,同時后續做好慢性眼病管理,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少年近視防控監測、青光眼和白內障監測管理等。”如今,在市級醫院分級診療與“號源下沉”、“上轉下轉”路徑打通后,如果出現疑難病例,也可快速通過綠色通道協同守護眼健康。
硬件升級,人才補齊社區門診手術“拼圖”
如今,有了第二冠名——虹橋社區醫院后,開展門診手術時,大家的底氣也更足了。院感科科長金瑋清介紹,“從無到有”建立長寧區內首個社區門診手術室,靠的是這一年來,經過院領導帶領團隊的無數次“頭腦風暴”:在有限的場地,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但手術室有著嚴格的院感管理標準,如何騰挪?
通過反復論證,中心將原先的B超、檢查等項目移至地下室,對一樓大廳進行了科學的動線布局重塑,“由于當時還沒有出臺具體針對社區的指導意見,我們參考了手術室建設的諸多文件,確保限制區、半限制區、非限制區的有效三區管理。”同時,在每次手術結束后,所有器械布料均通過專車專箱送至區內消毒供應中心進行滅菌消毒,確保同質化管理與院感安全。
據透露,該門診手術室對標三甲醫院潔凈標準,已配備智能化百級層流系統,“這意味著,除了目前已經開展的,如果患者確有需求,在技術的保障下,手術室環境也允許進行眼內近視手術等對潔凈程度要求更高的術種。”
硬件到位了,軟件跟得上嗎?一年間,中心“精準”引入了多位骨干力量,包括一名普外科主任、一名麻醉科主任、兩名手術室護士等。他們有的來自三級醫院,也有社會辦醫機構的專科人才,為社區門診手術補上了一塊塊重要的“拼圖”。
手術室護士楊潔就是其中一位“社區新人”。“去年聽說社區也能開展手術室工作,虹橋屬于第一批‘先鋒隊’,我就選擇從大醫院來社區了。”她很感慨,“雖然來的時間不長,但這里的工作氛圍感染著我:大多數患者都是居民,和醫生、護士熟絡地打招呼,就像能互相走動的鄰居朋友。”
她說到一個細節,“患者的情緒對體征有影響。我和家人也曾有在三級醫院的就診經歷,排隊久、看病難,若是遇上像皮脂腺囊腫之類不痛不癢的小病癥,想著拖一拖就算了;有些老人本身對大醫院的布局不熟悉,醫護人員也沒有過多的精力解釋、安撫,術前因緊張導致血壓升高者也并非個例。”
社區門診手術室恰好撫平了患者的心。胡阿姨說,家中小輩也提出過是否要去大醫院開刀,“我們不肯去的。這不是什么大毛病,后面還要復查、開藥,就近方便呀。老頭子還有其他基礎病,葛醫生都很清楚,有時候我們記不住的事情,還靠他們提醒呢!”
“我想,隨著政策的支持與臨床實踐,會有越來越多社區開展相關業務,或許也會有更多二、三級醫院的護士也愿意加入。”楊潔說。
冠名“醫院”,從預防管理到解決病痛
中心主任王永鵬透露,如今門診手術可完成基礎項目11項、拓展項目18種,下一步將開展更多居民有需要、適合在社區門診完成的手術病種,院內也為此選拔了骨干力量前往仁濟醫院、市九醫院、皮膚病醫院等學習泌尿外科、皮膚科等手術技術,同時,區域內共建醫聯體單位專家也定期下沉指導,讓合作緊密化、常態化。
“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社區醫院,許多老百姓也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他說,“以前側重疾病的預防、慢病的管理,現在要能解決實實在在的醫療問題,才算是‘醫院’。”近年來陸續建立、成熟的護理中心、康復中心與社區門診手術銜接,真正打通治療全路徑。
今年3月21日,市衛健委下發《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門診手術室建設指引》,對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建設標準等給予細則要求,如“一天內同時有非感染和感染手術,應最后進行感染手術”等。王永鵬介紹,對照《指引》,中心將繼續加強信息化建設、質量控制、適宜項目拓展。據透露,目前中心團隊已針對區域內共建社區標準化手術室院感、消毒供應體系建設的相關探索申報科研課題,希望進一步總結歸納社區門診手術病例,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家庭醫生精準分診、專家團隊技術支撐。未來通過這樣的服務鏈條,我們希望力爭實現‘小病不出社區、急癥快速響應’的專業體系,為居民健康守更牢靠的‘門’。”王永鵬說。
原標題:《試運行首日,這家社區醫院就排滿了6臺手術:居民為啥愿意選擇在社區開刀?》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