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3 日,保時捷在 2025 上海國際車展宣布中國研發中心完成戰略性升級,標志著其 “在中國,為中國” 戰略邁出歷史性一步。全新整合的研發體系、超萬平米的上海虹橋新址,以及聚焦信息娛樂與駕駛輔助的本土化研發方向,彰顯了品牌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與創新魄力。
三位一體架構升級:構建全鏈路本土研發體系
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通過整合三大核心實體 —— 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中國及保時捷工程中國,首次實現 “本土研發、本土采購、本土質量控制” 的三位一體模式。這一升級打破了傳統跨國車企的研發分工模式,將從需求洞察、技術開發到供應鏈管理的全流程閉環于中國本土,顯著提升研發效率與市場響應速度。
“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導入,而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構建獨立的研發生態。” 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李楠指出,新中心納入采購與質量保障職能后,可直接對接中國本土供應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確保研發成果符合保時捷全球標準,實現 “中國速度” 與 “德系品質” 的兼容。
萬平新址下半年啟用:打造智能研發新高地
位于上海嘉定區虹橋樞紐核心區的研發中心新址,總面積超 10,000 平方米,涵蓋專業車間、人機交互(HMI)實驗室及敏捷辦公空間。其設計理念以 “創新效率” 為核心:開放式協作辦公區促進跨部門聯動,HMI 實驗室可實時模擬用戶交互場景,專業車間則支持硬件測試與原型車開發。首期工程將于 2025 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可容納 300 余名工程師,并在北京設立分支機構,形成 “上海為主、北京協同” 的研發網絡。
硬件之外,人才戰略是新中心的另一重點。通過提供國際化研發平臺與本土職業發展路徑,中心計劃吸引人工智能、車載系統開發等領域的高端人才,構建兼具全球視野與本土洞察的研發團隊。李楠強調:“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智能科技生態,我們希望將本土人才的創新力與保時捷的賽道基因結合,打造差異化的智能駕駛體驗。”
聚焦 “軟硬一體” 創新:2026 年首推本土化信息娛樂系統
研發中心的核心任務聚焦于兩大領域:信息娛樂系統與駕駛輔助解決方案。針對中國用戶對智能座艙的高需求,中心正開發一套深度本土化的 “軟硬一體” 系統,涵蓋語音交互、場景化服務及生態應用集成。例如,系統將接入中國本土主流娛樂平臺,并針對電動車用戶優化充電導航功能,同時保留保時捷標志性的駕駛數據可視化界面,實現 “科技溫度” 與 “駕駛純粹性” 的平衡。
根據規劃,首款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信息娛樂解決方案將于 2026 年搭載至量產車型,這將是保時捷首次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中國專屬的智能系統。在駕駛輔助領域,中心將基于中國復雜的交通環境,優化自適應巡航、自動泊車等功能,尤其針對城市道路中的行人、非機動車識別算法進行專項訓練,提升系統的本土化安全性。
戰略意義:從 “市場適應” 到 “創新引領” 的質變
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的成立,不僅是跨國車企本土化的常規動作,更是其應對中國智能汽車競爭的關鍵布局。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車載智能系統的滿意度要求比全球平均水平高 23%,而本土新勢力品牌的智能座艙迭代速度已領先傳統豪華車企。在此背景下,保時捷通過研發獨立化,試圖在保持品牌調性的同時,彌補智能體驗的 “本土化時差”。
“我們的目標不是復制本土競品,而是以保時捷的方式詮釋智能駕駛。” 李楠表示,研發中心將堅持 “技術適配不妥協,體驗創新有靈魂” 的原則,例如在信息娛樂系統中融入賽道數據記錄、駕駛風格分析等功能,讓智能科技成為增強駕駛樂趣的工具,而非簡單的功能堆砌。
隨著新中心的落地,保時捷正從 “進口豪華品牌” 向 “中國創新參與者” 轉型。這一轉變不僅關乎產品競爭力,更涉及品牌與中國用戶的情感連接 —— 通過本土研發,保時捷試圖證明,即便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其 “生于賽道,馳于公路” 的品牌哲學依然能夠通過本土化創新煥發新生。未來,隨著更多中國專屬技術的落地,這個源自斯圖加特的傳奇品牌,或將重新定義豪華汽車的 “中國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