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以“品質家居”為主題的第137屆廣交會第二期在廣州市開幕。會展現場,黃崗柳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技術總監孫傳貴帶著他最新創作的柳編產品參展,受到外國采購商連連稱贊。
同一時段,位于阜南縣黃崗鎮的安徽紫億工藝品有限公司廠房里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數十位村民分散而坐,大家在閑聊、談笑的同時,絲毫不妨礙趕制手上的柳編產品。只見李寨村村民馬開俠一手握住鉗子,一手捏緊柳條,熟練地將柳條向上編織。不一會兒,一個筐邊便在談笑間成形。“在這兒上班很自由,家里有活就在家干活,沒活就來這里編,中午在公司還管飯。”馬開俠說。
在阜南縣黃崗鎮,無論像孫傳貴這樣的職業柳編人,還是如馬開俠般“忙時干農活、閑時編杞柳”的“半職業化”村民,從事柳編及相關行業的人員達2萬多人。
一人一柳傳非遺,一編一織守匠心。黃崗人憑借一雙巧手,不僅編出了中國柳編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其技藝和產品還拿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國字號”招牌,創造出遠銷全球的10億元富民產業。
“黃崗柳編,歷史悠久,藝脈綿長。”說起柳編,黃崗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李懷偉侃侃而談。
據明正德《潁州志》記載:“淮濛盛產水荊,采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
上述“淮濛”,指的是淮河北岸的蒙洼地區,今阜南縣黃崗鎮南部;“水荊”即為杞柳。由此可見,黃崗柳編見諸史料,已有500多年歷史。
據了解,因蒙洼地區地勢低洼,每遇洪澇,常為汪洋。為應對自然災害、減少損失,當地百姓自古以來便利用灘涂洼地,種植耐淹的杞柳,以“編筐打簍、養家糊口”。
明清以來,杞柳種植和編織在當地經久不衰。家家種柳、戶戶會編,技藝世代相傳、日臻精湛。主要編織笆斗、簸箕、籮筐等生產、生活用品。
“我們小時候趕集,街上到處都是成堆的柳條和各種柳編產品。很多外地人都過來買,還有帶車過來買柳條的,特別熱鬧。”63歲的孫傳貴自小耳濡目染,早早便學會了柳編技藝。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孫傳貴與柳編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回憶,黃崗柳編走出國門、受到國外消費者關注,源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廣交會上的展出。
“那次參展之后,黃崗柳編一下子就走出去了,特別受歡迎,尤其是歐美和東南亞國家,訂單都找上門了。”伴隨著紛至沓來的訂單,黃崗鎮從事柳編行業的個體戶和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產業鏈也逐漸完善。
為滿足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除了果盤、花籃、購物籃、寵物籃、戶外吊籃等生活用品外,柳編產品日漸豐富,市場對柳編技藝和產品的藝術價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彼時,心靈手巧、善于鉆研的孫傳貴被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聘請,至今仍擔任該公司生產技術負責人。
“這個籃子是用杞柳作經、緯編織出來的,采用的是立編的技法。”在公司展示大廳,孫傳貴指著展架上的一個果籃向記者介紹,“柳編的編織技法有很多種,有平編、擰編、釘編、排編、插編、經編、絞編、擠編、意編、混編等十幾種技法,不同的技法需要根據產品的特點和制作需求來確定。”
前不久,孫傳貴正在埋頭研究幾件新產品,準備帶到今年的廣交會上展出。當記者詢問新品進展、可否一看時,他婉拒了記者的請求,并解釋道,“涉及商業機密,暫時還不能對外公布。”
2011年,是值得所有黃崗人驕傲的一年。這一年,黃崗柳編接連拿下兩塊“國字號”招牌——其編織技法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產品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自此,黃崗柳編名揚四海,產業規模、產品銷量逐年擴大。
為傳承和發揚柳編技藝,加速產業鏈、人才鏈融合,黃崗柳編文化不僅進入部分學校課堂,當地政府、企業還與安徽大學、安徽藝術學院中國非遺和鄉村振興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出生于1996年的楊若愚便是其中之一。
“黃崗柳編一直深受市場青睞,但是主要靠手工編織,產能有限,產品形態也不夠豐富。”2019年,已經從事公安工作的楊若愚決定辭去公職,回到老家黃崗,接手父親創辦的阜南縣大自然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將大學所學的設計專業知識運用到柳木產業發展中。
在該公司展廳,各類柳編寵物籃和木制工藝品琳瑯滿目。在楊若愚看來,除了柳條編織的產品,木制產品也具有環保的特點,同樣受到市場歡迎,“而且可以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為降低出口運輸成本、增加產品運輸數量,楊若愚將傳統柳編成品分解為可折疊、易組裝的柳編部件。與此同時,他還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寵物、家居等細分市場領域和創意類產品研發、生產中。
“這幾年的市場實踐也證明,我當初的選擇和方向是對的。”說這話時,楊若愚信心滿滿。
位于黃崗鎮柳編文化產業園內的安徽優詩美地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7月,是當地政府從浙江寧波招引的一家外貿企業。據了解,該公司從簽約到投產,歷時不到半年時間。
中安在線記者在該公司采訪時發現,偌大的廠房里,竟然不見一根柳條。對此,該公司生產廠長梁朝陽解釋道,他們的產品以塑料藤條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技法與柳編高度相似。
“黃崗鎮家家戶戶都會編織手藝,我們能在短時間內決定落戶產業園,就是看中了這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梁朝陽說,用塑料藤條替代柳條,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也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我們將藤編材料分發到加工點和農戶手中,再收集制成品,包裝后銷往國外。”梁朝陽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已與黃崗鎮30多個加工點和近千農戶建立合作,“老百姓坐在家里干活就能掙錢。”
近年來,黃崗鎮憑借柳木產業的良好發展,于2020年成功申報安徽省級“柳藝特色小鎮”,并連續多年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
截至目前,該鎮有柳木文化企業58家,規模以上企業2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2024年出口總額超1億美元,帶動周邊群眾就業2萬多人。
中安在線記者了解到,4月23日至27日,以“品質家居”為主題的第137屆廣交會第二期在廣州市舉行,李懷偉率領黃崗鎮30多家柳編企業到場參展。
“今年重點展示環保柳編家居、智能園藝用品等創新產品,我們通過統一形象設計、聯合品牌推廣,希望能形成規模效應。”李懷偉介紹,為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參展企業通過精品展示、精準服務等方式,在鞏固歐美市場客戶的同時,與埃及、肯尼亞等“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達成多項合作意向,進一步拓展柳編產品在非洲、中東等地區的市場份額。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柳木文化產業發展,持續加大招引力度,著力推動產品、產業升級,以建設國家級柳木文化產品出口基地為契機,努力打造全國最大的柳木產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談及黃崗柳編產業未來發展,李懷偉已然成竹在胸。
統籌 文字︱胡廣
圖片 視頻︱張云山
海報 封面︱趙艾凌
校對 編發︱杜程強
實習生︱姜香羽
通訊員︱楊露琪 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