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24日,底殼宇宙發布了《2024全球電影市場脫殖指數報告》,這是底殼連續第三年圍繞“脫殖”概念觀察全球電影市場,今年也是該報告首次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發布。 2024年是全球電影市場面臨深刻變化的一年,好萊塢的“退潮”趨勢不僅表現在中國市場,各國本土電影的崛起也在各條賽道上畫出了多樣的線條,但不同市場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如何看待和解讀“脫殖”這一概念?從擺脫文化殖民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全球電影的變化?電影作為一種延續百年的主流文化載體又將如何面對移動端短視頻、游戲、動畫等新娛樂載體的沖擊? 針對以上問題,觀察者網對話了底殼宇宙負責人。
【文/新潮觀魚】
觀察者網:今年是你們首次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聯合發布“電影市場脫殖報告”。是什么讓底殼宇宙持續關注“脫殖”概念,同時又聚焦電影市場這個領域?
底殼宇宙:我們提出“脫殖”這個詞,最早是因為觀察到2019年香港黑暴期間,不管是香港當地的一些居民,還是不少大陸的網民,都存在為殖民主義“洗地”,甚至赤裸裸地公開維護殖民主義的言行——這其中“文化思想”的侵蝕是潛移默化又印記很深的。
雖然已經步入21世紀,但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全球南方國家,其實都多多少少都面臨著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老牌殖民列強持續性的文化殖民入侵的壓力。從這個角度說,“脫殖”并不算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背后是全球反殖民主義長達數個世紀的抗爭歷史;現在,雖然“炮艦開門”式的殖民侵略已經非常罕見,但全球2/3的地區仍然在有意或者無意地掙扎于追求自身文化精神上的去殖民化和獨立性。提出“脫殖”,意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創造一個精簡好記的中文詞匯,來重新提醒大家對抗殖民入侵的重要性,并號召更多人加入與殖民主義作斗爭的事業中來。
1948年,上海國泰電影院外的好萊塢電影海報
“底殼宇宙”(Decoloniverse,意為decolonize the universe)這個社區,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立的。今年,我們有幸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聯合發布全球電影市場脫殖指數報告,使該系列報告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研究院是國家高端智庫,有包括張維為院長在內的眾多致力于研究并且推廣中國思想、中國話語、中國模式的科研“戰斗人員”。雖然中國研究院的研究領域比較寬廣,但也對非常細分的領域,比如說電影市場這樣的文化娛樂領域深感興趣,遂有了我們今年的合作。
我們聚焦電影市場這個領域,有好幾個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電影其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價值觀與文化輸出的載體,而在全球電影市場中,顯然存在肉眼可見的文化殖民、同質化的現象,但相關行業對這個現象的研究與討論,并不是很充分,大多停留在純粹文字論述或者自身感受的分享,鮮有基于數據的、兼顧定性與定量的研究。
其次,隨著中國電影行業發展到特定階段,中國自身電影工業體系開始逐漸建立、好片開始涌現,同時爛片,尤其是照搬美西方價值觀的、“東方主義”的,或者說體現“被文化殖民”的糟粕現象,也依然存在,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正是一個研究相關行業和市場的好時機。
再次,看電影是很多普通人的日常,適合更多的人一起加入討論。電影市場的一些變化趨勢,也存在“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全球力量格局、國際秩序的變化趨勢。
觀察者網:從研究的數據和你們的觀察來看,為什么說“美國好萊塢是全球電影市場唯一的文化殖民主體”?在這份報告的核心指數CDI中,為什么會選擇“本土電影在當地市場頂部的數量占比”和“票房占比”兩個維度?
底殼宇宙:在采集數據時,我們盡量采用客觀的而非主觀的數據。比如說,票房就是客觀的市場反饋數據,而電影評分就比較主觀。所以我們選擇票房作為我們的研究數據。
我們考慮到,一方面,頭部電影在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效果上對觀眾的影響,不論是覆蓋度還是強度上都是最突出的;另一方面,頭部電影更能準確地反映市場的主流口味,以及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取向與價值觀。所以,我們按“頭部”約定俗成的定義,選取了各個市場中前十名的票房來研究。
而在“前十名”的票房數據中,又要仔細區分數量占比和票房占比兩個維度,因為顯然即便是相同的數量占比,入選前十的影片的排名也可能非常不同(比如排一二三名,對比排八九十名),從而導致票房占比大不相同。
在報告中,我們強調“美國好萊塢是全球電影市場唯一的文化殖民主體”,因為我們發現,在我們選取的40余個電影市場的頭部影片中,好萊塢一家獨大,占據著八成左右的份額,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
2023年這個數字是82%,2024年則是77%。這說明在全球范圍內,供應端依然是美國對全世界展開文化與價值觀的輸出為主體,而需求端也是絕大部分觀眾喜歡看美國電影以及其所代表的那一套意識形態。同時,美國本土電影市場頭部看不到非美國電影的蹤跡,美國人對其他國家、其他語言、其他文化背景的電影不感興趣。這種一邊倒、同質化的全球電影市場模式,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把美國列為“唯一的文化殖民主體”。
觀察者網:這份排名的數值是很觸目驚心的,大多數國家的CDI(脫殖指數)相當之低,在你們的研究看來,好萊塢的文化殖民是如何“調教”全球其他國家的口味,使得市場對于美國電影的接受度如此一致呢?
底殼宇宙: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在當今世界,一般是指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其霸權地位,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因素加持下,通過文化符號系統的強勢傳播,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試圖“同化”全世界,最終瓦解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根基、削弱其他國家的文化主權意識。
那么對全球電影行業而言,好萊塢能夠對全球進行文化殖民,導致大部分國家的CDI數值非常低,乃至為零,背后首先當然少不了美國霸權地位的支持。基于一些人類本能的慕強心理,有的人看到美國之前的發達程度,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物質世界的形勢又影響著影響意識形態傳播,強大的文化滲透能力,也能幫助美國從全世界各地吸收人才——美國曾經的物質優勢,促成了好萊塢電影的流行;反過來,好萊塢電影也在美國價值觀向全球輸出、為美國提升國際形象方面,長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我們的報告中,如果你去看CDI的排行榜,你會發現,大致上,那些CDI較高的國家,一般是在文化的獨立性上做得相對較好的國家,即其文化根基尚且沒有被美國同化或者摧毀,或者說在近些年有復蘇;而那些CDI較低的國家,則往往是在文化上與美國較為接近,或者已經被同化、摧毀了的國家。后者本土電影行業往往是體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或者存在著但不具備文化上的獨立性的這么一種狀態。
這里面的機制,若要用幾句話說盡量說清,大概就是即便他們自己電影行業做的基于自身文化的電影,在當地也沒有什么觀眾,因為觀眾都崇拜美國、喜歡看好萊塢電影里的美國敘事;而如果他們做好萊塢式的電影,又做不過好萊塢,這就導致了這個行業賺不到什么錢,也自然沒有什么投資,那自然行業發展不起來,市場里也基本都是美國電影了。所以對CDI較低的國家而言,想要在CDI上有所進步,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反映了全球大部分國家地區在抵抗文化殖民時的困境。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電影具備文化及商業的雙重屬性。一些人口較少、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無法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電影工業。但高成本投入也并非是電影能在頭部市場取得佳績的唯一因素,如今年的印度尼西亞,憑借小成本恐怖電影,在今年的CDI排名中位列前茅,因為印尼民間充斥著鬼怪傳說文化,本地民眾就是愛看這類電影。
觀察者網:在報告選取的41個樣本國家中脫殖指數最高的三個國家:俄羅斯(100%)印度(100%)和中國(85.63%),各自的電影市場國情似乎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很典型的三個類別,您能分別介紹一下這三個CDI最高的市場各自的情況嗎?
底殼宇宙:首先,俄羅斯情況比較特殊,CDI不具有可持續性。在因為局部戰爭而受到西方制裁之前,好萊塢電影在俄羅斯的頭部電影市場中仍占據重要地位,戰爭初期,由于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的制裁,俄羅斯人無法看到正常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俄羅斯電影院還選擇放映盜版好萊塢電影,上座率不低。今年,俄羅斯的CDI是100%,并不意味著在俄烏沖突結束后它的本土影片依然能占據頭部市場,當然,現在下結論說一旦俄烏戰爭結束,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頭部將重新被好萊塢電影占據也為時過早,畢竟這場戰爭很可能也對俄羅斯民眾產生了觀念上的影響,并已經間接性地促成了俄羅斯本土電影行業的發展。
印度電影工業實力強勁,多語言多民族的特性使其發展出了多個電影中心,中國人較為熟知的寶萊塢是北印度的電影中心,南印度的電影市場份額則大多屬于托萊塢和考萊塢,此外還有莫萊塢和桑達塢。
象征著印度本土電影繁榮的“寶萊塢”
印度電影行業發展起源于殖民時期,當時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導致印度傳統的民間休閑方式幾近沒落,被殖民者引入印度的無聲電影成了民眾新的消遣,為龐大的電影市場埋下伏筆,十多年后,受到好萊塢電影啟發的印度婆羅門導演巴吉爾從印度神話故事中取材,拍攝了貼近印度民眾生活、反映印度歷史榮光的電影,喚醒了印度民眾自豪感,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后,印度導演又將印度音樂作為電影敘事手法引入電影中,相比同一時期的好萊塢大片,印度民眾更愿意觀看這些文化內核貼近自身的印度電影。
電影的核心是其文化,而非制作,這一點在印度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印度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好萊塢套路+印度文化故事+印度歌曲舞蹈”,即便是翻拍或抄襲,類似情節套路的印度電影也比當時加上翻譯字幕的好萊塢電影更受歡迎。
在印度擺脫殖民者統治,獲得政治獨立地位后,印度導演選擇拍攝的電影要么是能反映印度社會變革、體現高低種姓人民生活矛盾的現實主義電影,要么是曾經在印度電影市場中得到穩定驗證的神話史詩片、歷史片,在商業與文化邏輯的雙重驅使下,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盡管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印度的獨立性不如中國,但在電影行業,即便好萊塢電影不衰退,印度本土電影就已經有足夠強盛的競爭力,而在美國逐漸衰落的環境中,印度連續兩年保持CDI滿分,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是遠遠強于印度的,但是中國的電影行業的發展程度,并不匹配中國整體發展的程度。中國電影市場在2023年經歷了一個小高潮,實現了CDI的滿分,但是2024年又做不到了,而且2024年的頭部國產片也普遍票房偏低。
從好的一面看,首先中國電影市場總量無論以票房計算還是以觀影人數計算都比印度更大,排在全球第二,印度排全球第三;其次,即便在2024年這個對中國而言絕對的電影小年,前十中也幾乎沒有好萊塢電影,只有一部《哥斯拉大戰金剛2》進入前十,而且僅僅排在第九。這說明即便沒有好的國產片看,中國的觀眾也已經對好萊塢的敘事“審美疲勞”了,這恰恰是國內觀眾逐漸抵抗美國的文化殖民有所成功的體現。
《金剛大戰哥斯拉2》在中國內地上映時的線下宣傳活動
觀察者網:你們認為,是什么造成了亞洲電影市場相較于歐洲市場面對好萊塢電影更加“強勢”?報告中用了一章的內容寫印尼的恐怖電影的“突圍”,同時低成本的喜劇片也是第三世界地區“突圍”的很好選擇,這是否說明“脫殖”進程目前主要集中在劍走偏鋒、深耕小眾市場的差異化賽道?
底殼宇宙:CDI簡而言之體現的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頭部的表現。考慮到文化殖民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的客觀存在,CDI越高,也就意味著當地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性越高、對文化殖民的抵抗力越強。
我們認為,上面提到的“亞洲表現好于歐洲”,可能與中國文化以及受中國文化輻射的泛東亞文化圈,地理上離歐美比較遠,與歐美文化的差異性較大,以及自身生命力較為頑強有關。差異越大,自身文化生命力越頑強,則殖民所導致的同質化也就越難以實現。從15世紀末開始,全球絕大多數地方都經歷了殖民主義的侵害,與歐洲殖民者在文化上較為接近的,或者自身生命力不夠強的,則往往在歷史中被同化得較為徹底。
另外,美國在文化上實現對歐洲的主宰,也要結合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來講。二戰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和北約,實現了對歐洲經濟、軍事的掌控,歐洲諸多試圖通過整合達到自身獨立的嘗試一直不太成功,直到今日依然如此。不少歐洲人依然視自己與美國為“同一種文明”,歐洲至今受美國的影響與支配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深,從他們的電影市場的表現中就可見一斑。
回到我們報告中討論過的內容,為什么印度尼西亞2024年會有出色的恐怖片爆發?我們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首先,印尼當地有深厚的巫卜文化,民眾就信這個、愛看這個;其次,當地恐怖片在制作上結合了本土民俗傳說與歐美血腥暴力兩者的風格,獨樹一幟,搞出了“東南亞邪典”;最后,恐怖片對演員、場景等要求較低,成本可控,容易實現小成本高收益。
雖然當我們去看印尼的恐怖片的時候,會覺得它們做工不夠精細、演員演技欠佳等等,但是它們就是能在印尼本土把好萊塢大片“吊著打”。這說明,對一些體量相對較小,經濟不算太發達的國家而言,要發展本土的電影行業,實現對文化殖民的抵抗,“劍走偏鋒”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印尼恐怖電影《多了一點點》(Agak Laen)吸引了910萬人次觀影,拿下2844萬美元票房的好成績
恐怖片在東南亞應該不算是小眾市場,應該說,它的賽道屬于“差異化”而非“小眾”。換言之,我們認為印尼恐怖片的成功,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電影行業的啟示,就是要努力去找到自己與好萊塢有著顯著不同但是又在本地受歡迎的素材與風格。
觀察者網:從“電影小年”到“為什么買單”,貫穿整個報告我們還能讀出一種電影市場的集體焦慮,報告中也提到電影在短視頻、游戲等更加多樣化的娛樂方式擠壓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觀察者如何看待“脫殖”進程中的“求變”?
底殼宇宙:從全球范圍看,電影和游戲、短視頻、微短劇等幾個有代表性的新興娛樂項目相比,市場規模已經是最小的了。正如我們報告中所說,電影這個行業,面臨著逐漸小眾化的風險。
在這種電影與電影競爭、電影與其他娛樂項目競爭同時存在的環境下,中國如果只是死板僵硬地復刻好萊塢模式,不注重思想文化核心的本土化表達,無論如何都將是死路一條。我們要“求變”,一方面是與好萊塢那一套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與我們自身之前的制片思維要產生不同。這其中,關鍵點就在于抓住時代大勢的變化——中國崛起,美國衰落,美國對中國的文化殖民影響正在快速減退。
我們討論電影市場的脫殖,一個健康的先后順序應該是先有行業內部的脫殖,再有觀眾喜好的脫殖,但目前我們觀察到的可能是行業的作品,被觀眾的喜好倒逼著進行脫殖——甚至還帶著抵抗的情緒。我們的建議就是從業者一定要從舊的思維鋼印中走出來,擁抱時代的變化,在作品內容上充分體現這種變化。
觀察者網:從好萊塢政治正確大片和舊IP在中國市場的遇冷和被吐槽,能夠明顯看到中國雖然在榜單中不是最高,但是卻是“脫殖”自覺性最強的市場,全球其他市場的情況如何,一些比較強勢的市場,如報告中提到的印度、日本、法國,以及“輸出”被視為很強勢的韓國,他們的“脫殖”自覺性如何?
底殼宇宙:關于“脫殖”自覺性的高低這個問題,這很難給出一個定量的回答。中國雖然開始有了一些這方面的討論,《戰狼2》《流浪地球2》《哪吒2》等電影的一些片段被解讀是在暗指、諷刺以及批判殖民主義,但是,客觀上講不存在一部電影是明確為了批判殖民主義而拍攝的,甚至有些以反侵略為主題的主旋律電影,都被質疑到底是“反侵略”還是盲目套用了西方“反戰”的套路進行自我解構。國內觀眾大多數能意識到“好萊塢越來越難看、越來越無聊”,但未必會用“脫殖”這個概念去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國內電影的制作方也并沒有感知到觀眾的這種需求。
相對而言,其他地方的自覺性就很低嗎?比如印度2022年的票房冠軍《RRR》,其主題是明確地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不僅票房獲得巨大成功,藝術成就也很高。同理,法國、土耳其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特殊性有執念的地方,日本、韓國這種明顯與美國文化區別較大的社會,是不是會將他們的文化獨立訴求視為“脫殖”?這些都很難一概而論。
觀察者網:未來底殼在觀察電影市場的脫殖指數的工作中會加入什么其他的維度和方向?
底殼宇宙:我們已經考慮過增加一些維度,比如增加一個對電影內容“去殖民化程度”進行評估的維度,將其量化后融入到我們的計算公式中。但電影內容評估的量化,就像電影評分一樣,會帶來非常大的主觀因素,不像票房比較客觀。
另外,我們也考慮在未來的報告中進一步了解特定國家的市場,做一些特定國家的電影發展歷史回顧,比如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都有非常有意思的電影發展歷史,有高峰有低谷。通過回顧特定國家的電影歷史,以及其國家的歷史,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下電影行業所面臨的問題與時代大勢。
總的來說,我們會比較慎重地決定添加到報告中的內容,我們會先把目前已經有的內容做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合理增補。在此期間,我們也非常期待廣大網友們參與討論,對我們提出評論與建議,這也許會激發我們的靈感。
識別二位碼下載《2024全球電影市場脫殖指數報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