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過,我跪過,再困難也不言放棄。”
文 | 華商韜略 江上之
“直插美國軍工心臟。”
中國最新一輪稀土出口管制出臺后,不少媒體都發出了類似感嘆,認為這不但是對美國高科技的反制,也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警告:
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造成重大影響。
而讓中國稀土由弱變強的核心人物,就是王震西。
【世界性成果】
1984年2月,中國第一塊磁能積達38兆高奧的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在一間25平方米的簡陋臨時倉庫誕生了。
此時,距日、美宣布制成釹鐵硼永磁材料,相隔僅4個多月。
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研發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國家。
主導這一研發的王震西和他的同事們來不及慶祝,就又投入到新的攻堅戰,并在3個月后,以國產低純度釹為原料,成功研制出低純度釹鐵硼永磁材料,磁能積也進一步提高到41兆高奧。
這也意味著,中國不但已有能力自主研發釹鐵硼永磁材料,且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方才42歲的王震西,也因此成為全球稀土永磁的重磅人物,備受矚目。
而這種人生軌跡,幾乎可以說他主動追求的夢想成真。
1942年生于江蘇海門的王震西,17歲從上海南洋模范中學畢業時,就在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沒有順從父母,留在上海進復旦大學,而是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磁學專業。
當時,中科大在北京剛創立一年,但王震西了解到,這所學校的學科設計都是中國最先進、最前沿、最尖端的,比如計算機、原子能、火箭、導彈等。
學校的老師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等,更是他的“偶像”。
后來,王震西回憶說,在中科大五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身上,學到了一種做人的精神以及對國家的情懷。
1973年,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他主動向周恩來總理提出,拿出10個國家最高獎學金,邀請10名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到法國工作、訪問。
畢業后即在中科院物理所從事永磁材料研究的王震西,成為幸運者之一。
當年,他即被派往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路易·奈爾磁學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成為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頂級磁學科學家奈爾的學生。
也是在那里,王震西更進一步與稀土結緣。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走進法國萬噸級稀土分離廠,那里正在用先進的裝置,分離提純從中國低價進口的稀土,而被提純的稀土,有部分還會以數百倍乃至上千倍的價格,重新賣給中國。
這深深刺痛了王震西,他暗暗發誓,要改變這種局面。
1975年,回國的王震西,出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室主任。他給自己定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稀土磁性材料。
他帶著中科院物理所磁學組、電子所稀土磁鋼組成員,組成聯合攻關小組,告訴大家說:“我們要真正地為國家干出點事業,才算一輩子不白活。”
也就是在一間25平方米的簡陋臨時倉庫,他們不斷嘗試配方、探尋工藝,打破封鎖,最終做出了磁能積高到41兆高奧的低純度釹鐵硼永磁材料。
【下海辦企業】
王震西的成果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
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多國實驗室和公司向他發出高薪聘請,去做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他的愛人已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孩子也入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出國,無論個人發展前途,還是家庭團聚,看起來都是王震西的優選。
但他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并且肩負起新使命:在時任中科院院長、“兩彈一星”元勛周光召的支持下,“下海創業”將研究成果產業化。
“事關國家發展戰略,不能再等了。”周光召說。
1980年代初,中央在北京中關村創建全國首個高科技的創新園區,鼓勵科技工作者“下海創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科院計算所的柳傳志。
自己辦企業,王震西最初是拒絕的,因為他對如何做企業完全是陌生的。他后來回憶說:“柳傳志是第一批最勇敢的弄潮兒,挑戰者。而我不是,我完全沒有這個打算,沒有這個勇氣。”
連續幾個晚上,王震西徹夜難眠,甚至熬出了人生第一縷白發,“像伍子胥過昭關一樣”。
最終,他還是決定,接受時代賦予自己的新使命,投身產業和市場。
還是那間25平方米的倉庫,他用毛筆寫下公司名稱——中國科學院三環新材料研究開發公司,貼在門上。
“三環”的寓意是,希望將科研、生產、市場緊密聯結起來,走一條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新路。
就這樣,靠著40萬元的中試經費,王震西領著十幾個人,開啟了中國釹鐵硼成果產業化之路。
【后來者居上】
1985年6月,公司剛一成立,王震西便帶隊南下贛南,尋找稀土原料。
當時,中國企業稀土資源保護意識非常淡薄。而日本在透露第三代稀土永磁成果前夕,搶先與我國江西某礦簽訂了稀土原料低價購買合同。
事隔不久,釹原料價格急速上漲。
6月的贛南,烈日炎炎,遠處的群山竟然覆蓋著皚皚“白雪”。這讓王震西很是納悶。
走近了之后,他被驚呆了。原來,那些“白雪”竟是從地下滲出的稀土。
全世界最豐富、最優質的重稀土資源,就被他踩在腳下,王震西開心極了,底氣與信心又平添幾分。
而一想到自己的公司,他又是著急萬分。
當時全球已有13家公司進入第三代稀土永磁領域,且全部是世界500強,擁有一流的科技實力,并投入了巨資,中科三環相比起來,幾乎是一窮二白。
如何快速追趕?王震西想出一個辦法,與社會企業合作生產。
而且,他剛好有這方面的資源。他的同學兼前同事姚宇良,已在寧波磁性材料廠當了10年技術廠長,雖然同樣實力有限,但能生產,可以先把事情做起來。
1986年,在中科院和寧波市的支持下,三環公司與寧波磁性材料廠,合作設立三環寧波磁廠(后更名為“寧波科寧達工業有限公司”)。
▲1980年代的科寧達公司——中國第一家釹鐵硼產業基地
當年秋天,他們迎來了收獲——中國第一條年產30噸釹鐵硼永磁材料工業化生產線建成投產,相關技術工藝奠定了我國燒結釹鐵硼技術路線之基。
首批標示“中國制造”的釹鐵硼永磁材料,陸續出口到美國、英國和東南亞。經美國檢驗,產品質量完全可與美、日同類產品媲美。
中國也因此成為美國、日本后,國際上第三個能夠批量生產釹鐵硼永磁材料的國家。
此后,三環公司開始一手強科研,一手抓生產,持續更先進的研究,更先進的生產,快速成為世界稀土材料的新生力量。
科研方面,三環公司先后承擔了“高檔稀土永磁釹鐵硼的產業化及其應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備工藝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等一系列國家“863”計劃項目,筑牢了中國釹鐵硼永磁產業發展的創新根基。
生產方面,三環公司的產能持續擴張,生產工藝和技術也不斷提升。
更重要的是,三環的發展,還帶動了我國稀土永磁企業蓬勃發展。
到2000年,中國釹鐵硼永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也是那一年,中科三環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稀土永磁企業。
受中國稀土永磁產業迅猛發展的影響,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全球稀土永磁產業格局因此發生重大調整:美、歐稀土永磁產業出現劇烈震蕩和萎縮,發達國家燒結釹鐵硼企業僅剩歐洲的VAC,和日本的日立金屬、TDK及信越化工。
中國稀土永磁產量占全球比例,則由2001年的40%不斷攀升,自2012年起穩定保持在90%以上。
如今,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重稀土減量化技術、高豐度稀土資源平衡利用、磁體回收利用技術等方面,中國已基本與世界同行并駕齊驅。
【哭過,跪過】
2024年4月,82歲的王震西辭任中科三環董事長,改任榮譽董事長。
此時的中科三環,已成長為營收近百億、市值超百億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供應商之一。
王震西曾經說過,要通過不懈努力把公司越辦越好,為國家守住釹鐵硼永磁這一戰略新興材料的高地。
他用將近40年的努力,做到了。
談及這40年,王震西說,就他本人的個性而言,他更適合做科技工作者,成為企業家是一種歷史的偶然。由一個科學家變成一個實業家,對于他而言,確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哭過,我跪過,再困難也不言放棄,堅持就是勝利。”王震西說。
尤其是公司初創的時候,每一件事都特別難。
有一次,他在西湖邊上整整地哭了兩個小時,甚至為公司下過跪。
“當時太難了,感覺又特別委屈。想想如果繼續搞科研,日子過得很體面。而現在搞企業,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作為一個科技人員的尊嚴、面子,都沒有了。”王震西回憶道。
▲1991年,周光召(右一)視察三環公司,王震西(左一)作介紹
王震西年輕時的興趣愛好相當廣泛,游泳、爬山、看電影、看小說、聽京劇、聽昆曲……但后來投入科研,再后來辦企業,這些都只能是想一想,然后想都不敢想了。
可如此辛苦過來,辦成世界一流公司,王震西卻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即便年逾古稀,他依然安步當車,走路上班。搬家,都自己蹬著三輪車,自己動手,堅決不用公家的車,不用公家的人。
【參考資料】
[1]《永磁王》北京日報
[2]《王震西:中國稀土永磁行業的領路人》中國網
[3]《中國稀土磁谷,從25平方米臨時倉庫中走出》中國科學報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