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段時間,特斯拉面臨著諸多困境,而這些都與其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在力挺特朗普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后,馬斯克成功入職白宮。但其展開的一系列改革行動,不僅沒能為自己拉來好感,反而引發了公眾對特斯拉的質疑和不滿,拖累了特斯拉的業績和股價。
近日,特斯拉發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但公司營收、利潤等核心財務指標均大幅低于預期。
報告期內,公司營收193.35億美元,同比下降9%;凈利潤4.09億美元,同比下降71%。此外,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至33.67萬輛,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交付量。
不過,面對如此糟糕的業績,馬斯克竟然親手砍掉了備受矚目的平價電動車項目Model 2。這一招到底是破釜沉舟,還是自斷經脈?不想造車的馬斯克,真能順利逐夢“科技圈”嗎?
01 高層勸不住馬斯克
前段時間,外媒The Information稱馬斯克已經做出決定,將不會推出外界期待已久的全新大眾市場車型Model 2。
在馬斯克看來,盡管特斯拉還會繼續生產汽車,但其已經不再是一家電動汽車公司,而是聚焦于自動駕駛出租車和人形機器人項目,并朝著成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目標進發。
馬斯克這一想法其實已經醞釀許久。在特斯拉2024年第三季度的財報會上,馬斯克最后一次提及Model 2,并表示其將會于2025年上半年量產推出。
在這之后,盡管特斯拉2024年年報不如預期,特別是汽車這一核心業務的收入同比下滑6%,但馬斯克依然閉口不提Model 2項目,而是大談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
據悉,過去兩年馬斯克已經與高管們進行了多輪拉鋸式討論,后者認為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前景堪憂,推出Model 2有望對沖這一項目所帶來的潛在虧損風險,并為人工智能計劃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可盡管如此,馬斯克還是親手拍板終止了Model 2項目。根據外媒報道,特斯拉內部多位力推Model 2項目的高管相繼離職,足見馬斯克對這一決定的堅持。
終止Model 2項目這一選擇孰對孰錯暫且不說,但確實是最有馬斯克風格的選擇,畢竟,他的人生劇本從不缺戲劇性。
在燃油車時代,特斯拉徹底顛覆了傳統汽車行業的格局,引領汽車行業走向電動化、智能化;進入到智能駕駛時代,特斯拉創新性地推出了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自動駕駛系統的決策與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從創立SpaceX開展太空探索,到研究腦機接口技術Neuralink,再到推動太陽能技術的SolarCity,馬斯克在科技領域的探索也一直保持著前沿性,“冒險主義”是其人生的真實寫照。
有知情人士透露,馬斯克對做一款大眾車型根本提不起興趣。如今,電動汽車已經基本完成普及,馬斯克開啟“電動車時代”的目標已達成,因此,他想要投身更具有顛覆性突破的項目。
除此以外,中國市場占據了特斯拉僅1/3的銷量,且內卷程度還在進一步加劇,特別是10-15萬元區間已成紅海。
因此,即便特斯拉推出Model 2來跑量,但這款車型在中國市場也未必一定有勝算,甚至有可能拖累特斯拉的品牌形象。
當然,馬斯克想的可能更為簡單,如果只是需要一款低價車型對抗競爭對手,那可以直接將Model Y降價。繼春節直降5萬元之后,Model Y近日再次推出了5年0息優惠。
據悉,馬斯克大概在兩年前就對電動汽車失去興趣,其對汽車研發工作的關注度逐漸降低,特斯拉內部的運營更多地依賴員工獨立推進。
這也讓特斯拉這兩年的表現變得愈發平庸。受汽車行業價格戰影響,特斯拉車賣的越多,毛利率越低,今年一季度其整體汽車毛利率下滑至16.2%。
不過,即便特斯拉降價賣車,其效果也越來越不好了,其在去年交付了178.92萬輛,是十年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
銷量失速也直接影響了公司的“錢袋子”,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1%,如果沒有環保監管積分,本季度的汽車銷售將出現虧損。
02 自動駕駛和機器人
在外界看來,這兩年特斯拉的汽車業務缺乏創新,只能通過降價來提振銷量。而且,馬斯克的形象在從政之后變得越來越負面,也帶累了特斯拉的銷售。
在今年3月,雅虎新聞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高達67%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不會考慮購買或租賃特斯拉,而馬斯克本人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
除此以外,中美關稅博弈也給特斯拉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加征關稅將會導致特斯拉關鍵零部件成本上升,進而進一步影響逐漸走低的汽車業務毛利率。
宏觀市場環境的改變,以及馬斯克本人的意志,都在推動特斯拉將業務重心轉向前沿科技領域,相較于汽車行業越來越固化的市場格局,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新業務確實更有想象空間。
在最新的季度電話會議中,特斯拉高層表示,公司的長期利潤增長將主要由人工智能、軟件服務及自動駕駛車隊運營業務驅動。
馬斯克也提到,自動駕駛出租車CyberCab將于今年6月開啟運營,并在明年開始為公司貢獻利潤。另外,人形機器人Optimus也會在今年進入試生產階段,目標是生產5000臺。
在此之前,馬斯克曾表示,人形機器人會成為工業主力。特斯拉的目標是年產10億臺人形機器人,占據市場10%以上份額,帶來25 -30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而且,不僅馬斯克看好人工智能科技領域,國內自動駕駛、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期”。
2024年,國內人工智能領域融資超千億元,有數百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投;在自動駕駛領域,去年至少已有超10家中國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完成或推進了上市流程。
春晚上的扭秧歌機器人也讓具身機器人行業徹底出圈。根據TrendForce數據,中國市場已有11家主流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在2024年開啟量產計劃,包括宇樹科技、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預計今年人形機器人本體產值將超過45億元人民幣。
不過,新興科技領域看似一片繁榮,背后其實也暗藏隱憂。以自動駕駛行業為例,盡管去年多家企業成功上市,但諸如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仍處于常年虧損的狀態。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中國有望成為最大的Robotaxi市場,占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市場的約58.5%。
但目前來看,即便是市場規模最大、已累計服務超過900萬單的蘿卜快跑,卻依然未能實現盈利。馬斯克揚言的“明年盈利”,又真的能順利實現嗎?
前段時間,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退出具身智能項目的言論也引發了行業熱議,其指出具身機器人領域如今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清晰。
畢竟,生產原型很容易,但要兼顧成本和售價的批量生產卻很難。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為例,其在去年仍虧損11.60億元。
誠然,科技的迭代創新將會推動自動駕駛、機器人等行業加速發展,比如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自動駕駛的精準度和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但站在商業化前夜,特斯拉所押注的“科技藍圖”到底會駛向盈利還是虧損,在當下或許還不能馬上得出答案,正因如此,馬斯克的孤注一擲才會被形容為一場“冒險”。
03 特斯拉想成為“蘋果”?
但馬斯克卻更想堅持他的“理想國”,在科技領域嘗到“頭啖湯”,才能占有更高的話語權,從而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上一家這么做的公司,正是蘋果。馬斯克的瘋狂,也讓人想起喬布斯對iPhone的偏執,他曾不顧團隊反對砍掉了手機鍵盤,最終定義了智能手機。
在這之后,蘋果牢牢占據了高端智能手機市場,蘋果的生態圈也不斷擴大,并通過軟件服務在蘋果生態圈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一模式如今也被特斯拉、小鵬、小米等企業所借鑒,比如小米通過“人車家生態”實現了深度的互聯互通,其去年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以76.6%毛利率撐起凈利潤的半壁江山;
特斯拉憑借超級充電、車輛服務等業務,在去年實現了105.34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27%,這一增速遠超其汽車業務的增長。
因此,馬斯克更克制地投入汽車業務,也存了集中精力占領新風口的想法。但對特斯拉而言,其問題不在于“能否成為蘋果”,而在于“能否活到成為蘋果那天”。
數據顯示,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經營現金流從上季度48億環比下滑至本季度21.6億,這其中有庫存周期增加、經營利潤收縮、三費支出增加等影響。
汽車業務“失速”,對特斯拉而言將會是一個全面的沖擊。接下來,如果自動駕駛出租車和人形機器人項目持續吸血,汽車業務又無法提振銷量和利潤,馬斯克的“科技故事”又該如何說下去呢?
事實上,特斯拉高管們曾建議馬斯克同時推出Model 2和Robotaxi,這樣才更符合經濟邏輯,但馬斯克顯然已對汽車業務失去了耐心。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蘋果在過去數年一直占據高端智能市場的領導地位,近年也同樣面臨著缺乏創新、市場份額下滑的危機,但在跨界創新和戰略聚焦之間,蘋果選擇了后者,并在去年砍掉了已堅持十年的造車計劃。
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科技創新浪潮中,許多領域都會被人工智能重塑一次,所有企業都想要借勢博取再一次改變世界的能力。
但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企業不能只有理想主義的翅膀,還需現實主義的燃料,馬斯克想要成為創新時代的“下一個蘋果”,除了“抬頭看星”之外,或許也該學會“低頭看路”。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