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荊州、張
4月24日
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
五起典型案例
案例覆蓋刑事、民事、行政
包括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
探索與創新生態修復機制
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
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等
展現長江大保護的荊州司法實踐成效
案例一
全鏈條全方位嚴厲打擊長江非法采砂
——鄭某某等人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非法采礦案
【基本案情】
從2009年開始,鄭某某在長江涴市江段無證從事非法采礦活動。2014年4月,鄭某某與賀某某等采砂船船主共同成立“聯營船隊”,形成穩定犯罪組織。該“聯營船隊”在長江涴市江段非法采礦,共計盜采卵石和金砂417萬余噸,價值4009萬余元。“聯營船隊”通過多次尋釁滋事,稱霸一方,對當地群眾形成心理強制和威懾,對當地社會治安構成嚴重威脅。鄭某某等人非法采礦作業過程中,將廢棄石料隨意堆積,對船舶通航形成安全隱患。該組織還用水銀(汞)提煉金砂后將廢水直排長江,洗金廢水汞排放量超出最高允許值的25.36倍,對周邊及下游群眾的飲水安全、水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裁判結果】
松滋市人民法院以鄭某某、賀某某犯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罪、非法采礦罪等數罪并罰,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十五年,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對其他被告人分別判處七年至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并處不同金額罰金,對相關被告人的違法所得956余萬元予以追繳,沒收犯罪工具等。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
【典型意義】
本案系長江流域非法采砂涉黑典型案例。法院通過刑事審判鏟除“砂霸”勢力,斬斷“以黑護砂、以砂養黑”利益鏈,同步查明生態損害事實,為后續修復提供依據,彰顯司法守護長江生態安全的堅定立場。
案例二
柔性修復注重責任人客觀情況
——荊州市生態環境局訴王某某等人生態損害賠償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20年4月起至2020年12月期間,王某華、丁某某等7人在長江監利段水域、石首段水域及岳陽君山段水域非法捕撈水產品共計36次。經鑒定,七名被告的非法捕撈行為造成生態環境損失,需生態修復費359328元。除王某華外,其余六人已被分別依法判處拘役至有期徒刑不等的刑事處罰,但七名被告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未一并處理。因該七名被告非法捕撈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荊州市生態環境局經荊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由該局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要求七名被告承擔相應的生態損害賠償責任。
【裁判結果】
經沙市區法院調解,在荊州市沙市區檢察院的見證下,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王某華、丁某某分別承擔大部分生態損害賠償費用,剩余生態修復費用由王某華、丁某某參加長江大堤巡堤或者福利院、村(居)委會組織的公益勞動,計算相應勞務費予以沖抵,生態損害賠償費用匯至政府指定的漁業生態修復賬戶,參加公益勞動的履行由檢察院、長江航運公安局荊州分局及王某華、丁某某所在的村(居)委會監督。
【典型意義】
本案創新以“勞務代償”方式承擔生態損害修復責任,破解經濟困難當事人賠償難題,體現了恢復性司法理念,又將司法溫暖和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對探索依法妥善審理涉長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豐富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履行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三
司法調解護航麋鹿保護區
——村委會訴田某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15年,石首市天鵝洲開發區某村委會將村集體所有的34畝低洼地發包給田某進行農作物種植或初蝦養殖,約定租期到2025年2月底。根據湖北省政府統一安排,自2020年6月1日起,石首市需將8102.22畝土地作為緩沖區移交至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立即開展征地補償工作,田某的承包地列入征收范圍。因對村委會補償方案不滿、租期未屆滿,返還土地會導致一系列損失等原因,田某拒絕騰退,村委會訴至法院。
【裁判結果】
石首市人民法院承辦法官在了解征地行為的合法性,相關同類承包戶征收補償情況,合理核算田某損失后,多次組織雙方面對面調解,最終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現8000畝緩沖區均已征收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一批200多頭麋鹿已經分流至緩沖區。
【典型意義】
本案通過司法調解手段妥善化解環境保護與群眾利益之間的矛盾,保障省級重大生態項目推進,為長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司法支撐。
案例四
公益訴訟督促整治洪湖濕地違建
——公安縣檢察院訴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
【基本案情】
1998年起,洪湖某公司在洪湖自然濕地保護區內筑低堤圍堰用于水產養殖,承包圍墾水域面積3827.84畝。該公司違規架設水泥桿和鐵絲網、修建四層樓房、玻璃棧道、長廊等,向湖中直排生產生活污水。2019年10月,荊州市人民檢察院就該公司破壞洪湖濕地生態環境問題向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要求其進行督促整改。管理局未依法履職。2020年10月10日,公益起訴人公安縣人民檢察院向公安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裁判結果】
公安縣人民法院判決確認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洪湖市某公司建設破壞景觀的房屋、圍欄圍網養殖、架設玻璃棧道侵占湖泊水面、修建與生態環境無關的娛樂設施的行為未履行責令恢復原狀的法定職責違法。
【典型意義】
通過人民法院的審理判決,明確了管理區作為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為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合法合理履行監管職責,開展退垸還湖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工作提供了法治支撐。
案例五
碳匯認購護生態
——李某某非法捕撈水產品案
【基本案情】
2024年3月20日晚,李某某使用禁用工具在四湖總干渠監利市黃歇口鎮水域非法捕撈螺螄1800公斤,被監利市農業局執法人員當場抓獲,執法人員當場將螺螄放歸原水域,監利市人民法院以李某某涉嫌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起訴至監利法院。
【裁判結果】
監利法院判決李某某拘役五個月,緩刑六個月。在法院監督之下,李某某主動購買了55噸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并委托湖北中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國家自愿減排和排放權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完成了注銷手續。
【典型意義】
本案中,監利法院將碳匯交易列入生態修復責任履行途徑,達到了生態修復目的,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記者:張明金/通訊員:劉小芬
編輯:蔡靜文
責編:王璇/編審:王媛/監制:江敏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了解荊州大小事
關注荊頭條視頻
請點轉發擴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