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紅書上搜索「小平板」的關鍵詞, 你能找到 759 萬條筆記,這可能是今年討論度最高的消費電子產品。
華為、iQOO、紅魔等廠商,都傳出了要打造 8 英寸小平板電腦的計劃,還有本就在場的小米、聯想等,市場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十年前的小平板,使用體驗還和大屏手機拉不開太大差距,觀看體驗也不如更大的屏幕,被吐槽「不上不下」,但隨著我們的消費內容和習慣的改變,現在用小平板,似乎「不多不少」剛剛好。
僅抖音一個平臺,每個月都能從其 10 億用戶中帶走 46 小時,而短劇等內容的崛起,則進一步搶占用戶的時間。拿小平板刷小紅書,最多能刷到 4 條筆記流,相當高效。
手游市場也變天了。
全球最大的手游廠商騰訊,旗下有 14 款長青游戲,其中絕大多數是手游,每款游戲日均用戶數都超過了 500 萬,無論是《王者榮耀》 《和平精英》還是《DNF 手游》《三角洲行動》,操作都比十多年前的《水果忍者》要復雜的多。
以米哈游《原神》《崩壞:星穹鐵道》等為代表的二次元手游品類,則主打像追番一樣的游戲體驗,游戲畫面表現力一次次刷新上限——特效拉滿的畫面,確實顯得手機屏幕更加局促了。
可以說,以前的「手機」就是機不離手的通訊設備,而現在的手機,更是一塊滿足用戶「看」需求的顯示屏。
這樣的內容發展趨勢不斷推動智能手機朝大屏、全面屏的趨勢發展,iPhone 16 Pro Max 幾乎是 iPhone 4 的兩倍之大,但手機屏幕不可能無限擴張。7 英寸就是一個臨界點,再大就真的不適合當作「手機」了。
但人類的眼睛和手,是一對冤家。出于握持的需要,大部分手機的比例都圍繞 19:9 打造,因而形體偏細長,導致長時間閱讀的體驗并不友好。
小平板不只是更大,而且要更「闊」,3:2 的比例,更接近 1.4:1 的印刷實體書,能很好提升我們的閱讀體驗,更符合人眼的結構。
▲ 圖源:Mashable
雖然都說現在「沒人看書」了,但實際上國內的電紙書市場打得正火熱,去年的彩色電紙書銷量,幾乎同比實現翻倍。
▲ 2023年-2024年10月彩色電子閱覽器/電紙書在主流電商平臺上的銷售趨勢,圖源:魔鏡分析+
而高端的電紙書價格也在 3000 元左右,和小平板有所重疊,而全能的后者,更能吸引一部分有所需求的消費者。
很多時候,屏幕也不是越大越好。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主流平板產品尺寸都來到了 11 寸以上,煲劇、看電影確實很爽,但如果要看豎畫幅為主的短視頻短劇,那體驗就非常糟糕了:配件基本都是橫向直立,并且為小屏幕創作的短視頻畫面信息不多,大部分都是近景、特寫鏡頭,在大屏幕上有點別扭。
而現在的手游,更多都是以屏幕兩個角落的按鈕來進行操作,如果放在 11 寸的大屏幕上,按鈕的尺寸會過大,并不方便觸控。
更重要的是,11 寸的平板已經相當有分量,用雙手握持屏幕下方,也會因為重心問題難以握穩,并且很快也會帶來疲勞感。
但如果你上手用過一塊 8 英寸左右的平板電腦,就會發現它和手游的驚人契合,不僅長時間手持無壓力,按鈕也基本在拇指能觸及的范圍之內,8 英寸的屏幕也已經能很好欣賞畫師辛苦做的美術,紙片人老公老婆們也更大了。
手游的一大主力軍——青少年兒童,基本上都只有小天才手表而沒有手機,網課、沖浪、打游戲一般都用的平板,而一塊能更方便帶出門玩的「小平板」,是更適合他們的品類。
而現在的市場中,小平板這個品類基本上也和「iPad mini」等同,雖然有三星、聯想、酷比魔方這些品牌做小屏 Android 平板,但用戶更期待國產頭部大廠的出品,能和手頭上的手機等硬件生態協同。
別忘了,手游在國內還有「渠道服」的區別。
▲ REDMI 試水過 8.7 英寸的小平板產品,但性能一般,不適合作為「原神起動器」
廠商之前不愿意做小尺寸平板,或許也因為這個品類尷尬的利潤率。
畢竟一塊小尺寸平板,定價首先不能超過大平板,但由于手游的定位,配置不能太拉垮,這個不常見的屏幕尺寸也沒有太多供應鏈成本優勢。而大平板的利潤空間更大,用戶也更喜歡大屏幕,所以廠商早年還是主要聚焦在常見的 11 英寸品類。
但不少用戶發現,比起笨重的大屏幕,還是捧著手機躺著刷要更香,大平板就這樣慢慢吃灰,這時候才醒悟過來,好像一塊比手機更大,但還能握在手上的屏幕,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 圖源:Phone Arena
現在廠商紛紛選擇進軍小平板,一方面是因為供應鏈成熟了,元器件成本比以往更低,但更多是因為,原本很小的聲量,隨著內容消費的轉型,和用戶更清晰的需求,逐漸演變成很高的呼聲,你不做自然有的是人做。
而且這幾年的 Android 廠商,說實話大平板也沒做出太大起色,Android 平板系統適配的問題難解決,而小平板用手機應用也問題不大,能作為一個新的突破點。
雖然今年的小平板品類有望「百花齊放」,但我還是覺得,這個品類并不是「明日產品」,在未來就要被替代。
在 iPad mini 問世之后,小平板也迎來了一段非常短暫的高光時刻,HTC、三星等廠家都相繼推出了相關產品。
十年前,智能手機的屏幕基本都是 4 英寸左右的小屏幕,而 7 英寸以上的小平板,對于想要一塊便攜大屏的消費者來說頗有吸引力。
▲ 圖源;iMore
但很快,手機尺寸也開始擴張,逐步來到 6 英寸,能很好為用戶呈現當時的主流內容,而如果是看視頻,則更需要一塊大屏幕,小平板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時間回到現在,即將要代替小平板的,就是折疊手機。
「比手機大又便攜」的需求,也催生了廠商的更多探索。
今年引發熱議的華為 Pura X「闊折疊」手機,就是這樣一種新形態產品。在我看來,比起手機,Pura X 更像是將一塊 7 英寸的小平板折起來,塞進了用戶的褲兜。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折疊屏這樣另類的產品,小平板就是一個折中的選擇。
只是經過 6 年的發展,折疊手機這個品類已經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厚度、穩定性、折痕這些勸退不少人的痛點正在逐漸得到解決。作為一家不求先鋒,只求成熟的公司,蘋果正在開發折疊手機的傳聞也印證了這一點。
根據多個信源爆料,折疊 iPhone 展開后的尺寸約為 7.8 英寸,剛剛好就和一臺 iPad mini 相當,可能比例上會稍有不同。
在一段時間來說,折疊手機較高的售價,或許是完全替代小平板這個品類的阻力。不過,如果把手機和平板的價格一起計算,那其實和一臺折疊屏手機的價格基本持平。
并且,隨著供應鏈進一步成熟,大折疊手機的成本和售價也會進一步降低。
用戶素來喜歡更集成的設備,如果手頭上的折疊手機能夠很好把小平板的活干了,價格也合理,那小平板的春天,興許就真的要迎來終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