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北京市教育學會主辦、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研修部協辦的“探索素養成長型課堂,提升育人質量”教育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市東城區板廠小學召開。通過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科學、美術、體育、道法等20余堂“素養成長型”課堂展示與評課,探討高質量育人發展路徑。
語文觀摩課堂上,教師講《田忌賽馬》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
素養成長型課堂:融合、探究、自主、開放
板廠小學黨總支書記馮雅男分享學校于“三新”背景下探索素養成長型課堂的實踐情況。“學校始終致力于培育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本次研討會圍繞打造‘融合、探究、自主、開放’的課堂新樣態展開深入探討。”板廠小學副校長張平和周穎分別從教學和德育維度進行主旨匯報,介紹了板廠小學優化課程體系、創新課堂教學、強化隊伍建設、深化實踐育人、構建德育生態等多元路徑,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成長。
學生們也在現場帶來了項目式學習成果、實踐作品等精彩展示。學校“最美環保少年”杜元伊在實踐活動中設計了“未來漂浮城市”模型,將綠色城市的設計從書本上的設計稿變為了立體模型;五年級的李阡陌是科技愛好者,她設計了天壇智能導覽系統,通過機器人晶晶帶你游天壇,讓文物“活”起來;四年級3班的師生齊心協力創辦了《尚美》班刊,發動全班同學一起參與,記錄下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快樂……這些成果的獲得離不開日常課堂和生活中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關注,直觀呈現了素養成長型課堂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育成效。
科學觀摩課堂上,同學們做《晝夜的交替》實驗。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
“今天的研討會,體現了對素養成長型課堂的不斷探索。什么是素養成長型課堂?今天板廠小學為素養成長型課堂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典范,呈現了融合、探究、自主、開放的樣態。”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張燕點評道。
北京市教育學會會長羅潔表示,素養成長型課堂將增長學生的知識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相結合,從素養成長的角度出發來研究課堂教學。“比如板廠小學利用AI技術來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改革,把應用教學技術與優化教學過程相結合。課堂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關注每一個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據悉,“素養成長型課堂”這一課堂教學概念于2020年首次在東城教育工作計劃中創造性提出。自此,東城開始有組織地啟動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研究。2024年7月,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在育人目標上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機制”,在重點任務上強調要實施“學生素養提升行為”,對于將課堂內容轉化為素養發展提出要求。2024年,東城教科院提出,未來五年將在素養成長型課堂模型建構、人工智能支持的循證教研體系建構等方面開展更多實踐探索。
20余堂素養成長型課堂現場展示
與會專家和教師觀摩了20余堂素養成長型課堂展示,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科學等多個學科,呈現出豐富的課堂樣態。
信息課上,《我的AI學習小伙伴-智能體》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學,激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探索興趣。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
在高部校區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王蕊執教的《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通過科幻文本引導學生對比未來和現實教育的差異,大膽想象進行創意寫作,收獲獨特的文學體驗與思維啟迪;數學課堂中,老師耿子文基于真實學情錨定認知難點,通過進階性的任務與核心問題的設計,促進學生思維層層深入,將新課標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實踐;信息科技教師段力宏講授的《機器會學習——探究天壇公園柏樹分類識別算法》,在真實情境、實踐探索中引導學生對比人與機器學習的優劣勢,培養人機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體育觀摩課堂上,學生學習飛盤運動的基本技巧。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
低部校區的課堂同樣精彩紛呈,一年級語文《操場上》通過情境化教學激發低齡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勞動課《愛心書簽我制作》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
每節課后,聽課專家與授課教師從教學設計、師生互動、素養落實等維度開展了深入的評課研討。“教研專家提出的觀點確實是我們在備課中沒有意識到的,對我的課堂是一個很大的啟發。通過接觸更高站位的專家、聽到更多老師的聲音,對于自己來說是一個很難得的提升。”授課老師聽完評課后表示收獲滿滿。
在《孩子也能懂的新科技——人工智能》課堂上,語文教師張亞嬌帶領同學們閱讀科普讀物,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奧妙。課堂一方面引入了智能體,教師引導同學們通過平板電腦欣賞科幻大片、生成共讀章節、與人工智能交互,提升了同學們的科技素養;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式的教學,從一本書的閱讀輻射到整個科普類圖書閱讀方法的習得,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素養和人文素養。
“素養成長型課堂更加注重同學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張亞嬌說道。傳統課堂的習慣是老師教、學生學。而在這堂課上,學生會自主開放地選擇閱讀內容、閱讀方法,主動地與人工智能進行交互,探討的話題也來自學生自己的生活。同時,希望課堂能夠更多帶給同學們創新性的啟發,無論是對于讀書的啟發,還是對于科技向往的啟發。
張亞嬌表示,在日常教學中,語文科目在完成國家標準課程教學的基礎上,也鼓勵推廣這樣的“素養成長型”課堂。“比如我們學校每兩周至少有一次對于整本書的閱讀課、學校校本課程。希望這些創新、實踐等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的發展目標,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