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時候,李連杰和武術指導袁和平再度合作拍攝,本片由導演于仁泰執導,這部戲就是《霍元甲》。
事實上,李連杰小的時候就非常崇拜霍元甲,認為其“武德”精神和自己的武術生涯是有契合部分的,李連杰曾在采訪中國表示,在這部電影中,融入了自己真實的經歷——李連杰年少時因為好勝心強,多次與人爭斗,其母親就跟他說:“你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就是英雄嗎?”李連杰就開始反思暴力的意義,這直接對應電影中霍元甲從“爭強斗狠”到“以武止戈”的轉變。
當時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李連杰堅持將電影核心從單純的“武術傳奇”轉向“武德哲學”,強調“真正的勝利是戰勝自己”,在影片當中,特意加入了霍元甲務農、與盲女月慈相處的段落,展現了“放下屠刀”后的內心平靜,打破傳統武俠片那種熱血對抗的套路。
作為本片武術指導的袁和平,也是電影圈響當當的人物,袁和平的父親袁小田是香港電影和戲曲界著名的武打替身和武術指導,袁和平自小隨父親習武,接受戲劇和武行方面的教導。1962年,袁和平參演電影《白蛇傳》,以演員身份進入演藝圈,后擔任多年龍虎武師和龍套演員。1970年,袁和平首次擔任電影《瘋狂殺手》的動作指導,1978年,袁和平在吳思遠支持下初次擔任導演,拍攝了由成龍主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漸漸有了名氣。
在拍攝《霍元甲》的時候,袁和平耗時半年時間研究了清末武術歷史資料,為李連杰飾演的霍元甲設計了以“迷蹤拳”為主,融合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動作體系,片中霍元甲和各國高手的對決,刻意突出不同武術的特點。
袁和平要求演員在動作中體現“疼痛真實感”,如李連杰與拳擊手對打時候的踉蹌,被踢中肋骨后的真實反應,部分鏡頭甚至刻意保留演員的呼吸聲和碰撞聲音效,和傳統武術那種“飄逸化”打斗是有所不同的。
當時劇組在天津、上海、浙江得過地為本片取景拍攝,耗時3個月搭建了1900年代的天津衛街景,片中霍元甲的“精武門”參照了歷史照片來還原,而霍元甲的粗布衣衫和燈籠褲也是刻意做舊,體現其“從草根到宗師”的身份變化,電影中李連杰的表演可以說演技和功夫都是一流。
袁和平在一次節目采訪中,提到李連杰的時候就說:“在華語影壇,李連杰是打得最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