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博腦科“擴張下的隱憂”——董事長留置、虧損醫院頻現
來源|健康之聲
編輯|塔爾·小康A
作為A股首家上市的民營神經??漆t療集團,三博腦科(SZ301293)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既因其“腦機接口”概念炒作與全國擴張步伐,也因系列合規與治理問題暴露:董事長張陽突遭留置調查,多地醫院醫保違規被重罰,新建與收購醫院連年虧損,擴張風險與經營治理正雙重考驗著這家昔日“神經外科民營樣板”。
董事長突遭留置:治理風險驟升
2025年4月21日,三博腦科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控股股東張陽收到內蒙古自治區監察委員會出具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張陽不僅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還是三博腦科的創始元老、經營靈魂——在其主導下,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來,從北京起步擴展至全國,在神經外科領域形成顯著品牌。
但此次留置事件發生前,僅5天前,張陽仍主持了公司董事會會議;3個月前,他還高調接受媒體采訪暢談“醫療服務向醫療健康科技轉型”的戰略。如今,其被查傳遞出明顯信號——高管治理風險浮出水面,或將影響公司未來戰略穩定性及對外合作預期。
醫院接連違規被罰:醫保監管紅線頻踩
張陽事發前后,三博腦科旗下多家醫院陷入醫保違規漩渦。近期密集曝光的行政處罰包括:
重慶三博長安醫院,因過度醫療、超標準收費、串換項目等行為,被責令退回醫?;?30萬元,并罰款901萬元。同期因降低入院指征等違規行為,再被責令退回47萬元,并罰違約金95萬元,此次違規事件預計影響2023年度凈利潤約1486萬元。
福建三博福能腦科醫院,被查出異地違規使用醫保費用209014元,福建省醫保基金中心責令限期整改并追回全部違規費用。
雖然公司稱處罰“對未來長期發展無重大影響”,但短期盈利受挫已成事實,且醫保違規事件對民營醫院品牌聲譽的損害難以量化,未來在醫保資源分配與政府合作中恐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激進擴張背后:虧損與商譽積壓加劇財務隱憂
年報數據顯示,三博腦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4.29億元,同比增長8.84%;凈利潤1.05億元,同比增長34.24%。數據雖亮眼,實則掩蓋了多個風險:
虧損醫院拖累持續:昆明三博:2022年虧損642萬元,2023年仍虧282萬元;河南三博:兩年累計虧損超3000萬元,尚未盈利。
商譽激增隱憂:2024年通過收購大行廣澤,三博腦科控股成都東籬醫院,導致商譽從年初大幅增長至1.71億元,同比增加573%。若并購效益未能兌現,未來減值風險不容忽視。
資本支出高壓:北京東壩新院、西安、昆明新院區建設加速,使得在建工程金額達8.66億元,占總資產比重近25%。公司雖宣稱這些項目為未來增長鋪路,但短期內將大幅增加運營成本和現金流壓力。
戰略轉型與概念炒作:腦機接口仍停留在“設想”
張陽曾多次提及將腦機接口等先進腦科學技術用于臨床,力求推動公司由醫療服務向科技健康企業轉型。然而,根據公告,公司并未實質開展腦機接口產品的研發與商業化落地。當前“腦機”定位更多是市場炒作的概念標簽,股價亦多次因此波動,缺乏實際收入支撐。
在缺乏穩定盈利基礎和研發轉化能力的背景下,科技化轉型恐仍處“畫餅”階段,若無法快速落地,反而會加劇投資者信心動搖。
三博腦科的現狀再次敲響民營醫院“高增長+輕治理”模式的警鐘。一方面,行業普遍面臨醫保控費、政策監管加強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高管治理風險、業務擴張失控、合規意識薄弱等問題已暴露出三博腦科體系性短板。
作為中國民營神經專科醫院的龍頭,三博腦科應真正落實治理現代化、運營規范化,減少對政策套利與資本市場概念驅動的依賴,回歸醫療服務質量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面,才有望走出“成長的煩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