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系列課程,
讓中醫藥文化幸福每一個家庭世代傳承、茁壯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元記大論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予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愿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愿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于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愿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譯文:
黃帝問道: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統御地下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變化。人有五臟化生五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經論說,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又重新開始新的輪回,我已經知道這個變化規律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行稽首再拜大禮后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天地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圣”。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天表現為玄妙深遠無窮,在人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深遠的宇宙空間而產生神明。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復于上,地載于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于左,陰降于右,所以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生發于春屬木、成實于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于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只主四時。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說:臣仔細研讀《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于天道終而復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于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么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后,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后,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于什么氣,隨之而至的是屬于什么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于“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于“三合”之年。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于天干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東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于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于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
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制。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后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并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并能傳之于子孫后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并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它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只按個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黃帝說:凡是善于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于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了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于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挈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
鬼臾區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像發出聲音立即得到回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已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庚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
鬼臾區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丑、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戌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君火、暑)主令;太陰司天,濕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啊!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里,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中醫經典誦讀好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課程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系列課程是一個專注于中醫文化傳承的教育項目,主要面向少年兒童家庭。
該系列課程以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和中醫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為核心內容,通過誦讀、導讀和講解等方式,幫助孩子們學習和理解中醫文化。
一、系列課程目標:
1. 傳承中醫文化:通過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中醫理論,了解中醫的哲學思想和養生智慧。
2. 提升中醫素養:培養孩子們對中醫的興趣,掌握基本的中醫知識,為未來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礎。
3. 促進心理健康:中醫強調“身心合一”,通過學習中醫經典,幫助孩子們調節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家庭共同成長:通過親子共讀,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系列課程內容:
1. 經典誦讀:孩子們通過反復誦讀中醫經典,熟悉其中的核心思想和理論。
2. 導讀與講解:針對中醫經典的導讀和講解,以幫助孩子們理解經典中的深奧內容。
3. 實踐與應用: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孩子們學會運用中醫知識解決日常健康問題。
4. 心理健康輔導:通過中醫的“情志調養”理念,幫助孩子們學會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三、系列課程意義:
1. 中醫文化傳承:中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典誦讀,幫助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文化自信。
2. 中醫健康啟蒙:中醫強調“治未病”,通過學習中醫經典,孩子們可以掌握基本的養生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家庭共育中醫健康家風:通過親子共讀,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中醫知識,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
果雪兒少年兒童經典誦讀系列課程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傳承,更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啟蒙。通過這一項目,參與的家庭成員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中醫知識,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同時為中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中醫師資班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寒暑假期間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