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海外灘的夜色被大眾汽車集團的“科技之光”點亮。在這場名為“集團之夜”的盛典中,五款全球首發車型、首款本土自研高階智駕系統、超跑與摩托的轟鳴聲交織成一曲未來出行交響樂。從增程式SUV到920馬力的混動超跑,從AI賦能的智駕方案到融入中國數字生態的豪華轎跑,大眾以一場“中國式創新”的集中爆發,宣告其“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正式進入成果交付期。
本土研發:從“德國基因”到“中國速度”
當奧迪A6L(參數丨圖片) e-tron的燈光劃破夜空時,現場響起一片驚嘆。這款基于PPE平臺打造的純電旗艦,軸距比海外版加長132毫米,770公里續航與800伏超快充技術直擊中國用戶對“長續航+補能效率”的雙重焦慮。而一旁停放的奧迪E5 Sportback更顯激進——579千瓦的峰值功率、3.4秒破百的狂暴性能,座艙內卻深度整合微信、高德等本土生態,將德系機械美學與中國互聯網基因無縫銜接。
大眾的“本土化攻勢”遠不止于此。ID. ERA概念車以超1000公里綜合續航重新定義增程式技術邊界;ID. EVO憑借800伏平臺將充電時間壓縮至一杯咖啡的功夫;而專為中國復雜路況研發的L2++級智駕系統,則依托AI自主學習能力,在擁堵的高架路和狹窄胡同中游刃有余。大眾中國CEO貝瑞德直言:“這些完全本土開發的新車,如同四十年前桑塔納項目一樣,將再次改寫集團在華歷史。”
技術暗戰:一場關于“靈魂”的爭奪
“智駕系統的戰場,沒有妥協余地。”舞臺中央,大眾首次亮出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ADAS方案。這套由酷睿程(CARIAD與地平線合資)打造的系統,通過自研AI數據平臺GAIA的千億級數據訓練,在匝道匯入、加塞應對等中國特有場景中表現出驚人的擬人化決策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該系統將于2025年首搭大眾新車型,2026年全面覆蓋CMP平臺產品——這意味著從15萬元級家轎到30萬元級SUV,大眾正試圖用“全域智駕”重新定義市場游戲規則。
這一動作被業內視為傳統巨頭對“技術主權”的宣示。當新勢力車企圍繞“全棧自研”大做文章時,大眾選擇以合資模式深度綁定地平線,既規避了跨國公司的數據合規風險,又借力本土科技企業的算法優勢。正如集團CEO奧博穆所說:“融入中國數字化生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法則。”
超豪華矩陣:內燃機的終極狂歡
內燃機的轟鳴并未在這場電動化盛宴中缺席。保時捷911 GT3旅行版首次登陸中國,將自吸引擎的純粹聲浪與日常實用性結合;蘭博基尼Temerario以920馬力V8混動系統,為品牌全系混動化畫下驚嘆號;賓利新歐陸GT敞篷雅度版則用680馬力混動系統+80公里純電續航,重新詮釋“可持續奢華”的定義。就連杜卡迪摩托也帶來雙重驚喜:Multistrada V4 S以探險精神征服崎嶇,Panigale V4 S用賽道基因點燃激情——這些機械藝術品的存在,似乎在訴說一個時代的告別與新生。
下一個四十年: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反哺全球”
“1984年,我們在上海安亭打下第一根樁基;今天,這里誕生的技術將定義集團全球競爭力。”貝瑞德的發言揭示了大象轉身的深層邏輯:當ID. AURA概念車搭載的CMP平臺和CEA電子架構開始向全球輸出,當中國團隊研發的智駕方案成為歐洲車型的預裝選項,大眾的“反向創新”路徑愈發清晰。按照規劃,2027年前將有超過20款新能源車在華上市,2030年全品牌純電車型擴充至30款,這場轉型的賭注已全部押在中國市場。
從桑塔納到ID.家族,從“市場換技術”到“中國定義標準”,大眾的四十載中國路始終與時代共振。當特斯拉與比亞迪在銷量榜上廝殺,當華為、小米跨界攪動智駕風云,這家老牌巨頭選擇用最“重”的方式破局——本土研發、本土智造、本土生態融合。今夜的外灘,五款全球首發車型不僅是戰略落地的注腳,更是一場傳統汽車帝國向科技公司蛻變的成人禮。智能電動時代的戰鼓已響,大眾的“中國答案”能否成為全球范本?黃浦江的波濤正見證著答案的浮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