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一對學霸夫婦生下了一個女孩。
2歲時就會簡單的加減運算,識字上千,智商遠超常人。
然而,當醫生看到這個人人稱贊的小神童后,卻提醒父母趕緊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醫院。
為什么一個“神童”女孩卻被醫生建議送到精神病院?
女孩父母又會如何選擇?
這個神童女孩,名叫煊煊。
她的母親杜佳媚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老師,父親夏月峰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博士生。
2000年,夫妻倆滿懷期待地迎來第一個孩子。
但天有不測風云,杜佳媚在懷孕3個月時,感到身體不適,前往醫院檢查。
結果醫生告訴她,孩子已經沒有了胎心,建議盡快做手術。
手術取出死胎后,杜佳媚一度陷入抑郁。
好好的孩子,怎么說沒就沒了?
直到2002年,第二個孩子煊煊的降生才讓這個家庭重燃希望。
煊煊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從小天賦過人,記憶力更是驚人。
2歲時,就會簡單的加減運算,識字上千。
這讓杜佳媚夫婦十分驚喜。
此后,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拿著書本教煊煊讀書。
鄰居們聽說后,更是驚嘆:
“這孩子將來肯定能上哈佛!”
然而,命運再次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煊煊兩三歲時,北京市組織了一次6歲以下的兒童健康檢查。
杜佳媚夫婦也帶著煊煊去了現場。
煊煊被一堆積木吸引了注意力,看著玩得開心的煊煊,醫生問她能不能搭出了一個“品”字形的房子。
可煊煊像是沒有聽到他的話一樣,毫無反應,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醫生看到這種情況,覺得不太對勁,建議帶煊煊去大醫院的精神科檢查一下。
杜佳楣聽到后,覺得非常荒謬。
煊煊那么聰明,怎么可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為了證實醫生誤診,杜佳楣夫婦第二天就帶煊煊去了大醫院檢查。
經過多次測試,診斷結果如晴天霹靂:
孤獨癥。
孤獨癥被稱為“精神癌癥”,患者常伴隨社交障礙、語言發育遲緩等問題,且無特效藥。
這些孩子,也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煊煊的確診,意味著她可能終身無法自理,
醫生直言:“這病無法治愈,建議送精神病院。”
杜佳楣當場崩潰,抱著女兒逃回了家。
回到家后,杜佳楣夫婦查了很多關于自閉癥的資料。
正如醫生所說,患上自閉癥的孩子,很難走出自己的世界。
甚至很多孩子長大后,生活也無法自理。
但也并非都是壞消息。
網上也有自閉癥患者痊愈后,重新回歸社會的例子。
雖然這樣的例子極少,但只要有,就代表著希望。
為了治療,杜佳楣與丈夫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夏月峰放棄了私企的高薪崗位,選擇了作息規律的國企單位。
這樣一來,他就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成長。
而杜佳楣也辭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教職,甚至還放棄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讀博機會。
從此之后,她一心一意照顧女兒的生活。
杜佳楣夫婦翻遍國內外資料,自學行為干預療法。
每天對煊煊進行6小時高強度訓練——
從吹蠟燭、拍手到模仿表情,每一個動作重復上百次。
直到煊煊第127次訓練時,突然抬頭對視。
這個瞬間讓杜佳楣淚如雨下,卻也點燃了她的斗志。
在教煊煊認識 “氣體” 概念時,杜佳楣會帶著她站在廚房看蒸汽升騰;
講解 “浮力” 時,母女倆在浴缸里做沉浮實驗。
這種將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場景的方法,讓煊煊的認知能力在半年內提升了10個月。
杜佳楣夫婦最大的煩惱,就是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煊煊只能一個人孤獨地活在世上。
思慮良久,杜佳楣夫婦決定再生一個孩子。
這樣以后即便他們不在了,也能有一個血緣至親陪伴在煊煊身邊。
當妹妹盈盈降生時,煊煊第一次主動觸碰嬰兒的小手,這個細微的變化讓全家人高興不已。
此后,姐妹倆在訓練室里形成獨特的互動模式:
盈盈扮演 “小老師”,教姐姐玩拍手游戲;
煊煊則在妹妹哭鬧時,遞上安撫奶嘴。
在杜佳楣夫婦的耐心照顧下,煊煊煊煊進步飛快。
不僅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需求,還能跟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更令人欣喜的是,煊煊憑借著出色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成功考入了重點中學。
那一刻,杜佳楣夫婦喜極而泣。
這些年的付出和努力,終于有了回報。
不過,杜佳楣的“拯救”并未止步于此。
她知道除了煊煊,世界上還有很多“來自星星的孩子”。
她將對煊煊這長達10年的康復訓練經歷分享到網絡上,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孤獨癥兒童父母。
依托網絡的互聯互通,越來越多的患兒家長找到杜佳楣。
漸漸地,杜佳楣萌生了一個新的念頭:
“我想開一家專門針對孤獨癥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心,讓更多的孩子能從孤獨星球上走出來。”
杜佳楣想要通過自己的經驗,去幫助更多的家庭。
最初因為資金問題,夫妻倆將訓練機構開在民宅里。
每天杜佳楣會在房子里,帶著一些自閉癥孩子,做一些康復訓練。
但訓練機構沒開多久,就收到了周圍鄰居的投訴,理由是:
擾民,影響大家正常生活。
無奈之下,杜佳楣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在北京昌平創辦“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
她將個人經驗轉化為系統課程,幫助數千名“星星的孩子”改善癥狀。
中心提供免費家長培訓、社區融合活動,甚至舉辦公益音樂會,呼吁社會關注自閉癥群體。
如今,星希望已發展成擁有5個校區、300 余名專業教師的全國性機構,累計幫助8000余名孤獨癥兒童。
杜佳楣將自己的干預經驗寫成《當愛遇上孤獨》《MUST 行為引導技術》等著作。
這些書籍,成為全國300多家康復機構的培訓教材。
2023年,她聯合中國社工聯合會啟動 “康復教育牽手計劃”,為160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培養專業人才。
2013年“感動海淀十大文明人物”頒獎典禮上,杜佳楣的獲獎詞寫道:
“她用母親的堅韌,為孤獨癥群體撕開一道希望的裂縫。”
站在領獎臺上,她想起2004年那個暴雨夜,自己抱著哭鬧的煊煊在醫院走廊徘徊的情景。
那時的她,以為自己的人生完了。
她在獲獎感言中說:
“現在我知道,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2021年,煊煊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大學、
這個消息震動了孤獨癥領域。
這是國內首例通過家庭干預,實現高功能孤獨癥患者正常升學的案例。
如今的煊煊,看上去跟正常孩子沒有任何不同,已經能夠徹底融入社會。
杜佳楣曾說:
“煊煊教會我,母愛不是本能,而是學習。”
杜佳楣的故事,是千萬個孤獨癥家庭的縮影。
從“神童”幻滅的絕望,到自救救人的覺醒,她用20年證明了母愛的堅韌與科學的力量。
她不僅為女兒撐傘,更為整個群體點亮星空。
她讓我們知道了,孤獨癥不是疾病,而是一種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
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這些不完美,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正如杜佳楣所寫:“自閉癥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生命的起點。”
她的故事,是母愛創造的奇跡,更是人類文明對生命多樣性的致敬。
當我們學會用愛與理解搭建橋梁,每個孤獨的靈魂一定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