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最忌諱的就是呆板無趣,如何把楷書寫活,看看古人如何說。
馮班:“晉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俱在。”
馮班的這句話說得很精彩,把魏晉唐宋時期的寫書主張概括了一遍。魏晉時期是如何“循理而生法”的,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初學者,如果想要學好楷書的話,從唐楷這里起步就足夠了。
唐人楷書重法,那到底什么是書法中的“法”呢?歐陽詢的歐體楷書是“法”嗎?柳公權的柳體楷書是“法”嗎?個人看來,都不是,他們只是楷書法度的具體表現形式。楷書中的“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通用的,也是唯一的。歐陽詢和柳公權等名家的楷書,雖然各具風貌,但是他們都共同遵守著統一的法度。
說的再明白點,書法中的法度就和小學生學寫作文一樣,首先要保證語法正確,造句通順,至于文采等其他方面,就看個人的能力大小了。很多初學者認為,只要照著歐陽詢的楷書去臨寫,自然就會得法度,這是不對的,法度藏在個人風格背后,需要我們更深一層的去總結體會。
唐太宗:“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
柳公權的楷書為什么被后世稱道?合乎法度只是基礎,最重要的是柳公權給他的楷書賦予了精氣神,這也是最吸引別人的地方。我們評價柳公權的楷書“骨力洞達”,骨力是什么?當然不光是電話質量。點畫只是外在的表現,氣質這一塊才是關鍵。
就像一個人,五官精美的人有時候反而不如相貌平平的人有氣質。做人如此,寫字也應該是這樣。
柳公權:“心正則筆正。”
楷書之美,美在典雅端莊,美在得正大氣象,美在有恬靜自然之氣息。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書者本身就先要具備這樣的學識涵養。個人修養能影響你寫出來的字,同樣的,你寫出來的字也能反映出個人的情操。
我就有這么一個朋友,苦練楷書好多年,筆畫修煉的也是非常到位了,但寫出來的字總缺那么一點意思,這是為什么呢?后來我分析,這點差距不是技法上的,和他書法之外的自己有很大關系。
古人說的這3句話,你可能覺得有點云里霧里,這很正常,繼續沿著自己的想法往前走,邁過了某一個節點之后,你自然會有非常具體的體會。(文中圖片:陸啟成書法)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