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東旭 本報記者 劉大泳 攝/陳志偉
在湯原縣農行工會驛站里,春日暖陽透過玻璃窗灑在屋內,剛結束早班清掃的環衛工人唐大姐捧著熱水杯感慨道:“以前刮風下雨只能找地方躲雨,現在有了這個驛站,不僅供我們休息,還給我們準備了手機充電線,心里很溫暖。”這個30平方米的空間,是當地28個“暖心港灣”的一個縮影,也見證著湯原縣總工會打造“職工娘家”的堅實步伐。
邊喝熱水邊聊天。
創新服務構筑“暖心矩陣”
走進榮獲“全國最美驛站”稱號的農行工會驛站,空調、微波爐、應急藥箱等設備一應俱全。外賣員徐先生說:“這里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可以喝熱水、熱飯菜、歇腳,心里感到特別溫暖!”數據顯示,這些遍布主要街道的驛站年均服務戶外勞動者超5000人次。
縣總工會的關懷遠不止于此——通過建立“工會+仲裁+法院”多元化解機制,去年累計開展企業法治體檢50余家,審查合同70余份;職工醫療互助保障計劃惠及2500余人次,2024年理賠金額達11萬元。
環衛工人給手機充電。
精準幫扶織密“民生網絡”
在鶴立鎮東鮮村,派駐第一書記王旭的辦公桌上整齊碼放著8戶幫扶對象的檔案。他對這些困難家庭狀況了如指掌,曾先后組織單位8名幫扶責任人多次實地走訪慰問幫扶對象,經常通過電話、微信與幫扶對象聯系溝通,力所能及做好幫扶工作,為脫貧戶解決實際問題6件次,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樹立工會良好形象。
這只是縣總工會幫扶體系的一小部分。2024年籌集各級資金119.4萬元,慰問困難職工4493人次;“金秋助學”活動發放6.2萬元助學金,為34個職工家庭解燃眉之急。針對特殊群體,從“夏送清涼”到“冬送溫暖”,全年開展專項關愛活動惠及5000余人次。
職工健身。
技能提升搭建“成長階梯”
“徒手心肺復蘇術計時開始!”在縣中醫醫院的技能競賽現場,醫護人員正在角逐技術能手稱號。縣總工會持續開展以“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的職業技能競賽,涵蓋物業維修、保潔、保安、消防安全等網格服務多元領域,收到良好效果。
湯原縣總工會還通過開展“春風送溫暖,就業送真情”和“金秋招聘月”企業用工招聘活動,與縣人社、勞務部門銜接、溝通,幫助困難職工、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激發就業活力。同時,開展職工權益保障維護宣傳活動,幫助務工人員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遵守法律法規。
“知心大姐”工作室幫職工解決問題。
文化滋養凝聚“精神家園”
勝利鄉政府工作人員孫義紅在職工之家的跑步機上揮汗如雨,這個配備專業健身器材的空間已成為當地職工的新打卡地。王浩澤是乒乓球愛好者,每天他都利用業余時間和同事們切磋幾局,他說:“職工之家為我們提供了好去處,在這兒不但能強身健體,還能和同事交流。”
縣總工會通過舉辦職工運動會、書畫攝影展等活動,累計征集文藝作品630余件。針對女職工的特殊需求,不僅開展“兩癌”篩查服務,還將757名女職工權益納入專項集體合同保護范圍。
“從物質幫扶到精神滋養,我們要讓每位職工都感受到‘家’的溫度。”湯原縣總工會負責人表示。一組數據印證著這份承諾:2024年,全縣職工互助保障參保人數達2421人;“兩節”期間為一線苦臟累險職工發放慰問金41.11萬元;為困難職工提供多項救助資金51.8萬元……這些溫暖的數字,書寫著“娘家人”的民生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