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視松柏為樹之尊者,歷代帝王在建立宮殿、祖廟時都要在其周圍遍植松柏。早在五千多年前,黃帝便曾親手植柏,這棵柏樹至今仍屹立在黃帝陵前。北京太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制,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太廟四周圍以三道紅墻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筑群落,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遍植的松柏常青,則寄寓著帝業常青、江山永固的愿望。
太廟現存古樹714株,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達70%,這個數字在皇家建筑群中堪稱名列前茅。這些古柏林,以九重宮闕為背景,以十丈朱墻為畫框,構成了一幅流動的千年畫卷。當我們仰望那些虬曲的枝干時,猶如在觸摸一部立體的歷史長卷。
1420年的初春,三萬工匠在太廟完成了最后一塊金磚的鋪設。在《明朝紀事本末》中,記載了一段“百工種樹皆死,而天子種樹獨活”的故事。說的是太廟建成后,工匠們連續3年在此種植柏樹,均未成功。后來,有一名姓魯的工匠想到,這可能是因為水土不適,那就應該給太廟的地換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宮城外面東北角的土壤比較肥沃,于是便將太廟所在地的沙土與宮城東北的沃土進行了置換。后來,大臣便去稟告皇帝:太廟的樹代表著祖宗的陰德和福蔭,如果皇上您親自去種,四方神圣一定都不敢阻攔,樹才能得活。于是,明成祖便親手在太廟前方種下一樹。果然,這棵新種的柏樹活了!現如今,這棵“神柏”依然挺立在太廟南面。而漫步太廟的古樹群中,“明成祖手植柏”無疑是最值得一看的亮點。這棵柏樹高達13.5米,樹干徑圍5.5米,枝葉繁茂,茁壯挺拔,獨領群柏之首。
有皇帝做榜樣,皇太子們也紛紛到太廟種樹,種出一片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寧靜交織出的“太子林”。太廟里形態各異的古柏,見證過無數歷史演替、人間悲歡,其中“九龍柏”堪稱建筑與名木完美融合的典范。這棵九龍柏高18米,連同主干共分九個大枝,遠望似九龍盤旋,氣勢如虹。經過600年風雨雷電的洗禮,樹皮已剝落,木質部呈現白骨化,形成了天然“舍利”,而樹勢依然郁郁蔥蔥,極具觀賞價值。尤其是其主干九條棱狀突起如蟠龍纏繞,似與九開間的享殿遙相呼應。
站在柏林深處,風吹枝葉的聲響,恰似歷史的私語。這些活著的文物依然年年在生長,將時光轉化為可見的年輪。撫過蒼勁的樹皮,觸碰的不僅是永樂年間的陽光,更體會到古人與自然的智慧。
文并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