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國農業大學付莊科技小院研究生孫小東(右)、范鑫燦(左)正在進行土壤取樣。本報記者 孫青攝
騎上電動三輪車,沿著鄉間小路一路飛馳,4月22日13時30分,孫小東、范鑫燦來到曲周縣第四疃鎮第六疃村村西一片麥地里。這里是他們開展技術服務的“綠色噸半糧”試驗田。
正值小麥拔節抽穗關鍵期,作為中國農業大學付莊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孫小東、范鑫燦隔兩天就要來巡一次田。
“根是白色的,長得挺健康。”孫小東拔起一株麥苗,邊檢查根莖邊對記者說,“要是發黑、變褐色,或者出現病斑,就得及時干預了。”
看完苗情,兩人又在田里選取4個采樣點,拿起土鉆、吸能錘,進行土壤樣本采集。范鑫燦把采集上來的四份樣本一一裝入密封袋,分別標好時間、地點。
“要用樣本檢測土壤酸堿度、有機質含量等指標,評估土壤肥力,為實現‘綠色噸半糧’打好基礎。”范鑫燦說。
啥是“綠色噸半糧”?范鑫燦解釋,一畝地糧食年產量超過1.5噸,還要減排增效30%以上。
2023年4月,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農業農村部及10余家單位,開啟“綠色噸半糧”科技大會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去年11月,曲周縣第四疃鎮的千畝方,小麥玉米周年畝產達1.52噸,較全縣平均畝產增產42%、減排46%、節水30%,超額實現“綠色噸半糧”目標。
今年2月,中國農業大學與曲周縣政府開始謀劃在更大范圍推廣“綠色噸半糧”模式。
4月22日上午,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會議中心里,“綠色噸半糧”示范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正在進行。
“目前,全縣10個鄉鎮建有11個千畝攻關方,總面積過萬畝。”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站長張衛峰介紹,每個千畝方由農技人員、中國農業大學老師、科技小院學生組成攻關團隊分包,開展技術指導,解決生產難題。
在更大面積整建制實現“綠色噸半糧”,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
“首先技術要落地,各種糧大戶能否用好一系列技術,直接影響糧食產量。11個科技小院的作用很關鍵。”張衛峰說,2月以來,85名科技小院師生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入村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形式,開展100多場科技服務活動,受益群眾1.1萬余人次。接下來,他們將常態化做好監測,一對一開展田間指導。
針對有的鄉鎮千畝方難以成方連片、灌排設施還不完善等問題,曲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袁建峰告訴記者,縣里計劃采用以地換地、連片補償方法協調村集體置換地塊。同時,對200畝以上規模示范基地提供優質耐密品種、水肥系統等政策支持,為綠色高產夯實基礎。
袁建峰還透露,曲周縣將以五年科技攻關為周期,力爭全縣一半地塊實現“綠色噸半糧”目標。
推進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老師葉松林一上臺,現場的種糧大戶都豎起了耳朵。葉松林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第四疃鎮千畝方的承包人。
“想省水省肥,啥技術好使?”“想多打糧食多賣錢,有啥秘訣?”……葉松林對著一張張照片、一組組數據,說的都是土話、干貨。
葉松林剛講完,安寨鎮東甫村的種植戶李曉峰就拉著他問個不停。
一場推進會下來,孫小東在筆記本上記下不少重點。
“實現‘綠色噸半糧’對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參與其中我們充滿干勁兒。”不知不覺,孫小東來到科技小院一年半了,田地一線有苦有樂,他覺得這就是最好的課堂。(記者孫青、劉榮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