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313)
被俘后投河殉國的抗日英烈,國軍少將——李其實
李其實(1904-1943),號春華,廣西臨桂人。桂林南村鄉高級小學、廣西省立第三中學畢業,桂林初級師范學校肄業。曾任本縣六塘高等小學教員。在校期間,與同校教師黃錦輝(黃埔一期)、秦其才等人創辦《六塘公益報》,并組織師生公演話劇,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
畢業后留校,任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見習、排長。1925年,任教導第一團第七連黨代表,參加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動,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青軍會的骨干分子。同年,到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工作。
李其實(左)與黃錦輝(中)、秦其才
1926年,奉命到由廣西桂軍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從事政治工作。
1927年反革命政變后,在上海轉入地下。1928年初,做為中共廣東省委特派員,被派回廣西開展工作。
同年6月,任中共廣西特委委員,兼軍事委員,負責全廣西的農村武裝斗爭。廣西特委將全區劃分為七個區,李其實被指定為桂林區巡視員。9月,廣西特委在梧州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指示,宣布正式成立臨時省委,李其實任臨時省委委員。
10月和11月,廣西省臨委兩次遭受嚴重破壞,部分臨時省委委員被捕犧牲,李其實逃離廣西赴香港,后轉赴上海,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系,此后一段時間,李其實化名李澄源。
1931年,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上海各大中學紛紛組織學生軍,成立上海各大學學生抗日聯合會軍事訓練處,李其實被聘為上海法政學院軍事教官。同年,擔任中法國立工學院和中法藥科及上海國立音專的軍事助教。1932年,又兼任了上海同濟大學軍事助教。并被中法國立工學院聘任為講師(主講黨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五十七軍(軍長繆澂流)第一一二師(師長霍守義)政訓處處長,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同年,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第三團(簡稱戰干三團)在第三戰區轄區內成立,李其實任戰干三團總務處組織科科長。
1939年,戰干三團遷往江西瑞金,合并于中央軍校第三分校,李其實調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
1940年,被派往蘇北,調查關于進攻新四軍失敗的原因暨整頓辦法,在給何應欽的匯報材料里,稱李守維(黃埔二期)的第八十九軍雖武器精良,缺疏于管理,戰力不強??滟澨K北游擊指揮陳泰運(黃埔一期)部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唯武器太差等等。后在黃埔同學好友陳泰運盛邀下,李其實擔任了蘇北游擊指揮部(指揮陳泰運)第二縱隊少將司令。
1943年1月,李其實所部遭日偽軍突襲,李其實率兩個團,在泰縣張游莊與日軍激戰,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陣地被日偽軍攻破,李其實與部分將士被俘。
被俘后,李其實拒絕了敵人的誘降。2月5日晚,趁看守疏忽,李其實在其他被俘官兵的幫助下逃脫,被敵發現后,在河邊無路可逃時投河殉國。第二天早晨,村民發現了李其實的遺體。
重慶的《中央日報》和《新華日報》均報道了李其實的英雄事跡。國民政府將其忠勇事跡編入忠勇傳記,將其靈位入祀忠烈祠。
1944年,蘇北挺進軍重返張游莊時,建立了公墓,以紀念在此次戰斗中陣亡的抗日將士。
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追認李其實為革命烈士。
李其實(1904-1943),號春華,廣西臨桂人。桂林南村鄉高級小學、廣西省立第三中學畢業,桂林初級師范學校肄業。曾任本縣六塘高等小學教員。在校期間,與同校教師黃錦輝(黃埔一期)、秦其才等人創辦《六塘公益報》,并組織師生公演話劇,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
畢業后留校,任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見習、排長。1925年,任教導第一團第七連黨代表,參加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動,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青軍會的骨干分子。同年,到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工作。
1926年,奉命到由廣西桂軍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從事政治工作。
1927年反革命政變后,在上海轉入地下。1928年初,做為中共廣東省委特派員,被派回廣西開展工作。
同年6月,任中共廣西特委委員,兼軍事委員,負責全廣西的農村武裝斗爭。廣西特委將全區劃分為七個區,李其實被指定為桂林區巡視員。9月,廣西特委在梧州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指示,宣布正式成立臨時省委,李其實任臨時省委委員。
10月和11月,廣西省臨委兩次遭受嚴重破壞,部分臨時省委委員被捕犧牲,李其實逃離廣西赴香港,后轉赴上海,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系,此后一段時間,李其實化名李澄源。
1931年,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上海各大中學紛紛組織學生軍,成立上海各大學學生抗日聯合會軍事訓練處,李其實被聘為上海法政學院軍事教官。同年,擔任中法國立工學院和中法藥科及上海國立音專的軍事助教。1932年,又兼任了上海同濟大學軍事助教。并被中法國立工學院聘任為講師(主講黨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五十七軍(軍長繆澂流)第一一二師(師長霍守義)政訓處處長,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同年,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第三團(簡稱戰干三團)在
第三戰區轄區內成立,李其實任戰干三團總務處組織科科長。
1939年,戰干三團遷往江西瑞金,合并于中央軍校第三分校,李其實調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
1940年,被派往蘇北,調查關于進攻新四軍失敗的原因暨整頓辦法,在給何應欽的匯報材料里,稱李守維(黃埔二期)的第八十九軍雖武器精良,缺疏于管理,戰力不強。夸贊蘇北游擊指揮陳泰運(黃埔一期)部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唯武器太差等等。后在黃埔同學好友陳泰運盛邀下,李其實擔任了蘇北游擊指揮部(指揮陳泰運)第二縱隊少將司令。
1943年1月,李其實所部遭日偽軍突襲,李其實率兩個團,在泰縣張游莊與日軍激戰,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陣地被日偽軍攻破,李其實與部分將士被俘。
被俘后,李其實拒絕了敵人的誘降。2月5日晚,趁看守疏忽,李其實在其他被俘官兵的幫助下逃脫,被敵發現后,在河邊無路可逃時投河殉國。第二天早晨,村民發現了李其實的遺體。
重慶的《中央日報》和《新華日報》均報道了李其實的英雄事跡。國民政府將其忠勇事跡編入忠勇傳記,將其靈位入祀忠烈祠。
1944年,蘇北挺進軍重返張游莊時,建立了公墓,以紀念在此次戰斗中陣亡的抗日將士。
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追認李其實為革命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