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甘肅武威: 三級體系打通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
甘肅省武威市科技館內,孩子們通過VR設備探索宇宙奧秘;涼州區南園學校的廣場上,機器狗舞蹈引來陣陣歡呼……4月15日至17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甘肅省科協組織的“科技館體系助力強科技行動”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武威市進行實地采訪。
近年來,在甘肅省科協指導下,武威市科協大力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宣傳信息化、科普供給多元化工程,讓原本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人群需求,不斷推動民眾科學素質提升。
“陣地+流動”彌補基層短板
為了滿足不同群體需求,2024年以來,武威市科技館推出了面向青少年、老年人、農民、產業工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的科普定制化參觀路線,并開通團隊服務“直通車”,已接待340多個考察、研學團。同時,科技館組建了一支由300多人組成的“志愿者+講解員”雙軌隊伍,開展了100場次專題培訓,提升服務質量。此外,科技館還開發了線上預約、虛擬漫游功能,真正實現科普服務“24小時不打烊”,讓更多人能便捷享受科普資源。
“武威市科技館榮獲‘甘肅省科普基地’稱號。”武威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孫維榮介紹,2023年9月,武威市科技館正式全面開放,這座8000多平方米的智慧場館,融合綠色建筑理念與前沿科技手段,集納350多件互動展品,并引入AR、VR技術,構建起“展覽+體驗+學習”一體化模式。自開館以來,科技館累計接待量已超20萬人次。
武威市區的科普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城鄉科普資源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武威市創新打造“市館+縣區館+流動館”三級體系。6輛科普大篷車年均開展“五進”活動超100場次,2個流動科技館在各縣區學校巡回展出,為偏遠學校和未建設科技館的縣區送去科普服務,有效彌補基層科普資源短板。
“現在科普大篷車深入農村、社區、學校,開展送科技服務活動,真正打通了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孫維榮告訴記者。
館校融合播下科學種子
“要將科創培訓融入日常教學,讓青少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科學知識。”孫維榮介紹,館校融合是武威市科普體系建設的一大亮點。科技館與6所中小學簽訂合作協議,開發了20節“科技館里的科學課”,并開展了80余場主題研學活動。
武威市科技館展教部工作人員董俊磊說:“上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孩子們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培養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該科技館還積極聯合教育部門實施“流動科技館”計劃,在200余所中小學開展科普講解、車載展品互動體驗、科學課等科普活動,已舉辦224場次活動。
記者走進涼州區南園學校,發現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厚科學氛圍。大課間活動時,學生們圍在科技展品前,迫不及待地體驗新奇科技成果;樓道里,擺滿了凝結著孩子們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科學課上,老師引導學生探索科學奧秘,培養他們思考與發現的能力。學校還設置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滿足學生不同興趣。該校科技社團指導老師介紹:“孩子們能根據興趣選擇社團,每個社團都有專業老師指導,幫助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孫維榮表示,武威市科技館體系將持續深化“陣地+流動”“線上+線下”模式,力爭打造河西走廊科普創新高地和絲路科技文化窗口,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進行更多有益探索,推動武威市在科技惠民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記者 頡滿斌 實習生 田詩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