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初,宛如璞玉,等待著時光與關系的溫柔雕琢。
每個孩子降臨,都帶著獨一無二的氣息,和一本只有愛才能讀懂的密碼書。
我們傾盡所有,想給予他們最好的滋養,卻常常在日復一日的瑣碎里,感到一絲迷茫。
那份最初的、不帶評判的“看見”,究竟如何在悄無聲息中,為孩子一生的“我是誰”,染上最深的烙印。
01 那一聲啼哭背后,藏著一個世界的呼喚
成為父母,是一場并無彩排的演出,充滿了即興與未知。
嬰兒不會說話,哭聲是他們的語言,有時高亢急促,有時低回婉轉。
小小的身軀扭動著,眉頭緊鎖或舒展,都傳遞著細微的信號。
我們抱著懷里這個軟軟的小人兒,常常感到心疼,有時也難免疲憊和焦慮。
“他到底怎么了?” “為什么喂也喂了,抱也抱了,還是不舒服?” “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好?”
而正是這些時刻,讓我們的內心五味雜陳。
所謂的“敏感養育”,并非要求我們成為讀心專家,或是永不疲倦的超人。
它更像是一種愿意“調頻”的心意。
是即使在深夜被哭聲吵醒,睡眼惺忪時,也愿意壓下煩躁,先輕聲問一句:“寶寶,是哪里不舒服嗎?”
是看到孩子因為夠不到玩具而哼唧時,不只是立刻遞過去,而是先回應他的感受:“哦,你想拿那個小汽車是嗎?有點著急了哈。”
是注意到那個平日里安靜的孩子,今天眼神格外黯淡時,能停下來問問:“今天在幼兒園是不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了?”
這種努力去理解、去呼應的姿態,哪怕并不總是百分百準確,卻已在傳遞千言萬語:
“我看見你了。” “你的感受,我正在乎。”
這份看見,如同空氣和水,是生命最初賴以生存的心理養分。
02 “你看見了我”,于是,“我”開始存在
世界再大,不如心安一隅;看見再小,亦能照亮靈魂。
一個嬰兒,如何知道冷暖,如何分辨喜悲?
他最初的自我認知,幾乎完全依賴于養育者這面“鏡子”的映照。
想象一下:
孩子蹣跚學步,不小心摔倒,哇哇大哭。
如果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不許哭!男子漢/小公主不能這么嬌氣!” 孩子學到的是:我的疼痛和害怕是不應該的,需要壓抑。
如果父母跑過去,緊張地反復檢查,迭聲說:“哎呀,摔壞沒有?都怪媽媽沒看好!” 孩子接收到的可能是:摔跤是件可怕的大事,我需要時刻被保護,我很脆弱。
而如果父母是先共情他的感受:“摔疼了是不是?來,媽媽看看。” 然后平靜地處理傷口,再鼓勵他:“沒關系,學走路都會摔跤的,我們再試試?” 孩子從這面鏡子里看到的,則是:我的感受被接納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是有能力的。
每一次準確的回應,都在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內在體驗。
每一次溫和的注視,都在幫助孩子整合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他笑,你回應以微笑;他哭,你給予以安撫;他探索,你給予以空間和鼓勵……
這點點滴滴的互動,被孩子像吸收養分一樣“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他不僅僅是感到舒服或不舒服,更是在內心深處,悄悄構建起關于“我”的信念:
“我的感覺是真實的。” “我是值得被溫柔對待的。” “即使我遇到困難,也會有人幫助我,我是安全的。”
這份內在的安穩和價值感,如同房子的地基,支撐著他未來人格的大廈。
03 鏡子破碎時:“我是誰”
若無明鏡照內心,前路迢迢亦朦朧。
然而,現實并非總是完美。
有時,因為生活的重壓,因為自身的局限,因為那些我們自己也未曾療愈的傷痛,我們可能無法始終如一地提供那面清晰而溫和的鏡子。
我們常常忽視孩子發出的微弱信號,直到他大發雷霆才注意到;
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讀孩子的行為,覺得“他就是故意的”;
也會因為情緒失控,會對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事后又懊悔不已;
當我們給予的愛,摻雜了過多的焦慮、控制或期待……
孩子長期面對這樣一面模糊、甚至破碎的鏡子時,他看到的“我”,也是混亂而矛盾的。
他可能會感到困惑:“我到底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媽媽/爸爸有時對我好,有時又很兇?”
他可能會為了得到關注,變得格外“懂事”或格外“叛逆”。
他也可能,漸漸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變得敏感、多疑,或者習慣性地壓抑、疏離。
這些早年為了“活下來”而形成的應對方式,往往會固化為內在模式,在成年后的歲月里,不斷的有回響:
工作中,明明能力不俗,卻總擔心犯錯,害怕批評,難以承擔責任;
戀愛里,要么拼命付出,失去自我,要么不敢靠近,害怕受傷;
生活中,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和不確定感,好像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他們終其一生,可能都在潛意識里,尋找那面最初缺失的、能清晰映照出自己的鏡子。
04 看見自己,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修補并非易事,但看見,永遠是改變的開始。
讓我們對自己多一份寬容。
我們都是凡人父母,會有疲憊,會犯錯,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重要的不是永不失誤,而是失誤后的接納與修復。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剛才的回應不太恰當時,一句真誠的“對不起,剛剛媽媽/爸爸有點著急了,我們重新好好說”,往往比一百句道理更能安撫孩子,也更能教會他:關系是堅韌的,錯誤是可以被修正的。
學著“看見”我們自己。
是什么,讓我們在孩子哭鬧時格外煩躁? 是什么,讓我們總忍不住要控制或說教? 我們自己的童年,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未被療愈的傷,是否在影響著我們今天的養育方式?
看見自己的模式,理解自己的局限,是打破一代代的情緒傳遞,給予孩子更清晰自我理解的前提。
同時,請相信“我們做的足夠好”的力量。
敏感養育并非苛求完美,而是追求一種“大概率”的穩定和回應。
在日常互動中,多一些觀察,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干預;多一些好奇,少一些定論。
即使只是每天多幾個全心投入、目光交匯的瞬間,也是在為孩子那份“我是誰”的底色,添上溫暖而堅實的篤定。
而當我們自己感到艱難時,請嘗試看看尋求支持。
伴侶、朋友、家人,甚至專業的幫助,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外援”,幫助我們調整狀態,更好地去“看見”孩子。
最終,我們會發現,看見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重新認識和療愈自己的過程。
這份最初的看見,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種子,決定了生命長成什么模樣。
這不是關于技巧,而是關乎存在本身。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無論他是喜悅還是悲傷,是成功還是笨拙,都被一雙充滿愛的眼睛深深看見時,那份來自生命源頭的確認,便足以賦予他行走一生的勇氣和力量。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那面,映照出真實、溫暖與希望的鏡子。
也愿我們自己,能在看見孩子的過程中,找回內心那份最本真的清澈與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