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老一輩東安建設者們就是居住在這樣四面漏風的房屋里
1948年,大部分建設者們從幾十里外的住所步行到廠區(qū)
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軍事工業(yè),支援全國解放,1946年4月,上級決定在哈爾濱南郊的平房區(qū)建設一個軍工修理廠。這里曾經(jīng)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時8372部隊航空隊專用飛機場的機庫和小型飛機維修廠。當時的平房區(qū),沒有電,缺少水,更無公交車和現(xiàn)代通信設施,到處是倒塌的廠房,斷壁殘垣,荊棘叢生,白天可以看到驚跑的野兔,夜間可以聽到惡狼的嚎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東安人開始動手建設自己的工廠。
初期的建設者大部分散居在距離工廠幾十里以外的北廠、沙曼屯、周家等地,每天步行往返幾十里路,大家戲稱:人人備有11號車,個個有雙飛毛腿。中午吃飯用馬車送飯,夏天碰到雨天路滑有時翻了車,撒了飯,大家就餓一頓。冬天,盡管對送飯車采取了一些保溫措施,但鋁盆四周仍能凍透,年輕人就爭著吃帶冰碴的高粱米飯,把中間略有余溫的飯留給年齡大的同志,大伙兒樂觀地稱之為“按需分配”。
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樣從事繁重的勞動。當時,從悶罐車上卸散裝石灰算是“輕活”,多數(shù)由女同志承擔。她們用手絹把鼻子、嘴一圍,就挑著籃子一溜小跑地干起來,速度并不亞于小伙子。年輕的姑娘們看著被石灰染成的滿頭“白發(fā)”,相互打趣:“咱們都老白頭了。”老軍工戰(zhàn)士不論男女,就是這樣勇挑重擔,幽默樂觀。
經(jīng)過干部和工人齊心協(xié)力、艱苦奮斗,一個大型的兵工廠在廢墟上迅速建立起來了。那段“沒有條件就創(chuàng)造歷史”的歲月也在提醒著我們:中國航空工業(yè)的起點,從來不是廠房和設備,而是一群敢用雙腳丈量夢想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