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企業圈炸開了鍋。據《韓國經濟日報》4 月 22 日爆料,中國商務部給韓國多家企業發了 “黃牌警告”,明確要求不得向美國軍工企業轉售含有中國稀土的產品,否則將面臨制裁。
這事兒其實早有苗頭。中國自 4 月 4 日起對釤、鋱、鈧等七類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韓國部分企業動起了 “中間商賺差價” 的歪腦筋。比如某變壓器廠商,偷偷把含中國稀土的電力設備賣給美國雷神公司用于導彈制導系統,結果被中國海關的稀土溯源系統精準鎖定。更諷刺的是,這些韓企前腳剛幫美國繞過中國管制,后腳就收到了中方的 “死亡通知”。
為啥中國這次盯著韓國不放?數據顯示,2024 年韓國對美出口含稀土軍工產品價值達 120 億美元,其中 70% 的稀土原料來自中國。換句話說,韓國成了美國繞過中國管制的 “白手套”。中國這招 “敲山震虎”,既斷了美國的供應鏈后路,又給其他想跟風的國家立了規矩。
就在韓企被警告的同一天,特斯拉 CEO 馬斯克坐不住了。4 月 23 日,他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罕見示弱,表示旗下 “擎天柱” 機器人因中國稀土管制面臨產能危機,已緊急申請稀土永磁材料出口許可證。
這事兒得從機器人的 “心臟” 說起。每臺 “擎天柱” 需要 40 多個伺服電機,每個電機要用 100 克釹鐵硼永磁材料,整臺機器人消耗近 4 公斤。按馬斯克 2025 年量產幾千臺的計劃,僅電機部分就需要數噸稀土。更麻煩的是,這種被稱為 “磁王” 的材料,全球 95% 的產能集中在中國。
為了拿到許可證,特斯拉不得不做出 “三不” 承諾:不用于軍事、不轉售第三方、接受全程溯源監管。即便如此,馬斯克還得等 45 天 —— 這是中國出口許可證的法定審批周期。要是錯過生產窗口期,柏林工廠的機器人產線可能就得 “停擺”。
美國其實早有準備。4 月 18 日,美烏簽署礦產協議備忘錄,試圖把烏克蘭變成 “稀土備胎”。但這招見效太慢:烏克蘭的稀土礦需要 5 年才能投產,而且分離技術還得依賴中國。美國本土唯一稀土礦 MP Materials 更尷尬:雖然停止向中國出口精礦,但 80% 的稀土仍需送到中國加工,因為他們連重稀土分離技術都沒掌握。
中國真正的殺手锏是技術壟斷。全球 90% 的稀土精煉產能、18 項關鍵技術(如晶界擴散技術)都攥在手里。美國國防部報告承認,其替代技術生產的磁體耐溫性不足,導致 AGM-183A 導彈射程縮減 30%。更絕的是,中國用 AI 視覺分揀系統將釹鐵硼磁體缺陷率壓到 0.3%,而美國通用電氣逆向工程失敗,只能乖乖支付專利費。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中國從 “稀土賣家” 到 “規則制定者” 的轉變。一方面,中國通過動態配額制精準調控市場:2025 年對鋱實施配額后,價格從 1200 美元 / 公斤飆升至 3800 美元,直接讓蘋果推遲 MicroLED 手表量產。另一方面,中國推動 15 項稀土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并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建立 “稀土人民幣圈”,重構全球貿易規則。
韓國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這個全球第五大稀土消費國,50% 的戰略金屬依賴中國進口。要是敢繼續當 “二道販子”,三星電子每月 12 億美元的產能、現代汽車的燃料電池技術都可能打水漂。更長遠來看,韓國正在研發的固態電池技術,可能因稀土斷供推遲三年商業化。
稀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本質是大國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中國用 40% 的儲量、70% 的產量、90% 的精煉能力,打造出 “資源 - 技術 - 規則” 三位一體的戰略優勢。
從特斯拉的 “跪求” 到韓國的 “服軟”,再到美國的 “焦頭爛額”,這場博弈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高端制造時代,掌握關鍵材料的國家,才是真正的 “棋手”。
當美國還在糾結于烏克蘭的礦協議時,中國已在稀土分離車間部署 AI 質檢系統;當韓國幻想著 “兩頭通吃” 時,中國的稀土溯源系統早已織就天羅地網。這場較量遠未結束,但有一點已經很清楚:未來的科技競爭,或許就藏在這些不起眼的 “工業維生素” 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