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路永安
春夏之交,文縣大地萬物生輝、欣欣向榮。一場由黨員干部帶頭、全民參與的生態廊道建設管護行動如火如荼展開。作為甘肅省南部重要生態屏障,文縣立足“兩江八河”自然生態稟賦,以黨建為引領,創新“黨員干部+群眾”聯動機制,持續用力推進生態廊道建設,讓公路沿線綠色更加濃艷,讓兩江之水更加清明,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黨建引領,筑牢生態根基
文縣地處秦巴山區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境內白水江、白龍江穿境而過,擁有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47.2%。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將生態廊道建設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抓手,制定《文縣生態廊道建設管護實施方案》,明確以國道 212線、“武九”高速沿線為重點,動員全縣各級黨組織齊心協力,打造“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的立體生態網絡。
在鐵樓藏族鄉,黨員干部帶頭開展“生態廊道管護月”活動,將25公里廊道劃分為16個責任區,組織150余名黨員群眾清除雜草、澆灌苗木,累計清理土石雜物及垃圾30余噸,補植雪松、銀杏等苗木3000余株。“我們把廊道管護納入村干部考核,設立‘黨員責任崗’,確保栽一棵活一棵、建一段成一段。”鐵樓藏族鄉黨建辦主任班志軍介紹說。
黨員帶頭,踐行綠色使命
連日來,文縣黨員干部走出機關大樓,深入基層一線,共同在生態廊道建設管護現場書寫“綠色答卷”,他們既是生態廊道建設管護的“指揮員”,更是一線“戰斗員”。2025年春季植樹造林動員會上,縣委書記武冰強調,把義務植樹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積極發動廣大黨員干部帶頭開展春季植樹造林和生態廊道建設管護工作。
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號召,97個縣直及駐文單位分片包干,30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與各鄉鎮黨員干部和群眾并肩作戰,累計建設生態廊道221公里,栽植各類苗木212萬余株,打造70個生態景觀節點,在文縣版圖上繪制成了南北縱橫交錯的“四道”綠色長廊。
干群同心,共建美麗家園
生態廊道建設不僅改善環境,更能帶動群眾增收。在白馬河沿線,鐵樓藏族鄉將生態廊道與民俗旅游融合,打造8.5公里藏金菊景觀帶,建設10處休閑節點,吸引游客打卡,帶動農家樂、民宿收入持續增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通過實施生態廊道建設,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讓群眾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同時,也促進了全鄉經濟發展。”鐵樓藏族鄉黨委書記楊歲榮說。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非一日之功。文縣全面落實“林長制”“河長制”等制度機制,有力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同時,緊扣省市下達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年度任務,聚力生態保護、大抓綠色項目、培育綠色產業、建設生態家園,實現了生態建設向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的轉變。
“黨建紅”引領“生態綠”,象征著生機蓬勃的“綠色”已成為文縣高質量發展的最靚底色。生態廊道建設就像一條紐帶,串聯起天池風光、鐵樓白馬人民俗文化、碧口古鎮等綠色生態旅游資源,文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正在將這片美麗家園精心打造成為“九寨黃金旅游線”上的“生態明珠”,讓全縣廣大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發展成果。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