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年累計超3000張罰單,曹操出行的合規代價高于盈利預期
4月1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準曹操出行境外上市備案申請,一紙“通行證”讓這家合規記錄累累的網約車平臺即將駛入港交所。然而,數據背后卻是令人憂心的運營現實:三年累計超3000張罰單、超4萬輛運營車輛和5萬名司機不具備合規資質、年虧損超19億元……當合規代價高于盈利預期,曹操出行的“科技出行夢想”是否會在資本與監管的夾縫中碎裂?
3000余次行政處罰,合規“短板”成最大隱患
據統計,曹操出行運營主體杭州優行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近年來累計受到3000余次行政處罰,主要集中在“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或“駕駛員無證運營”等行為。2025年3月4日,中山分公司因無證車輛派單再遭2萬元罰款,僅今年以來公司就已收到近300條處罰信息。
更令人關注的是,曹操出行自身也在招股書中披露,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仍有約4.1萬輛車輛(占比8.7%)和約5萬名司機(占比10.7%)未取得合法從業資質。
在監管高壓態勢下,如此大規模的“非合規運營”不僅持續侵蝕企業信譽,也讓其上市前景蒙上陰影。
“增收不增利”:數據增長掩蓋不了盈利困境
從財務數據來看,曹操出行正處于“規模擴張—虧損加劇”的發展泥沼。
2021年至2023年,營收從71.53億元升至106.6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2.1%。2024年上半年營收達61.6億元,同比增長24.7%。調整后凈虧損從30.07億元收窄至19.81億元,仍處于巨虧狀態。2023年銷售成本高達100.52億元,占營收比例達94.2%;高昂的司機補貼、第三方聚合平臺傭金等成為主要支出壓力。
雖然2023年毛利率首度轉正至5.8%,但盈利基礎依然脆弱,稍有運營波動即可能重返虧損區間。
盡管平臺用戶數從2021年的6200萬增至2023年的1.35億,但用戶價值卻顯著下降:平均每單收入從2021年的24.4元降至2023年的22.3元,依賴聚合平臺,2023年向聚合平臺支付傭金達6.67億元,同比增長107.4%。
用戶拉新成本不斷上升,客單價卻持續走低,曹操出行陷入典型的“高投入、低回報”困境,說明平臺對用戶粘性與商業變現能力的把控力依然有限。
定制車帶來曙光?規模化效應仍待驗證
為改善盈利結構,曹操出行自2021年起啟動定制車模式,構建“公車公營+司機加盟”的混合車隊。截至2023年底,平臺在24座城市部署了約3.1萬輛定制車,占車隊總量的50.7%,為全國最大。
該模式有效優化了車輛總體擁有成本(TCO),是2023年毛利率首次轉正的關鍵。但依然需警惕:一線城市市場滲透不足,無法充分釋放規模效應,與滴滴75.5%的市場份額相比,曹操僅4.79%,市場空間受限,高比例定制車管理成本及資產風險仍是未來盈利壓力點。
目前,曹操出行的主要市場集中在二三線城市。一線城市如北京,市場份額僅為滴滴的1/10。
市場拓展受限、用戶忠誠度不高,加之T3出行、如祺出行等新晉平臺的擠壓,曹操出行不僅面臨規模難以拉升的瓶頸,還陷入持續補貼的“價格戰”泥沼,品牌價值尚未形成閉環。
監管趨嚴背景下的資本博弈
在2023年合規處罰金額達1.2億元的背景下,曹操出行卻仍獲得證監會批準赴港上市,引發輿論關注。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是資本市場價值取向與監管執行溫差的集中體現。”
一方面,資本看重的是其增長潛力、品牌背書與定制車商業模型;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其“帶病經營”的容忍度令人擔憂。若上市后合規問題持續爆發,將極大影響投資者信心與平臺長期發展。
站在上市門檻前的曹操出行,正面臨空前的拷問。盈利模型尚未跑通,合規問題持續堆積,市場空間受限,用戶價值下降……盡管其背靠吉利集團,擁有一定資金和技術支撐,但在網約車存量競爭、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能否擺脫“高燒式擴張”邏輯,真正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