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25日電(記者張格、薛宇舸)“對待文物,有人以金錢表達珍愛,有人以生命傾心守護”“一世世、一代代、思之念之的有心人,呼之喚之、尋之覓之、守之護之,直至國寶歸來、身首合一、雍雍穆穆、再無顛沛傷別離”……
4月23日晚,湖南長沙,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新編京劇《皿方罍》的正式首演圓滿落幕。在恢弘的舞臺呈現和演員們行云流水的演繹中,國寶級文物皿方罍器身在流失海外近百年后重回故土的曲折故事,令現場觀眾為之動容。
4月23日,演員在湖南大劇院演出新編京劇《皿方罍》。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紗幕投影中,大幕開啟,來自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們,將“國寶回家”的故事娓娓道來——
20世紀20年代,出土于湖南的商代青銅器皿方罍因種種原因蓋身分離,器蓋留在國內,器身流失海外。
1992年至2014年間,漂泊海外的皿方罍器身三度現世。經過文博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的奔走努力,這件被譽為“方罍之王”的文物,終于在2014年歷經艱苦談判后,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驚現、難圓、再現、洽購、宴客、夢圓……京劇《皿方罍》在六幕演繹中,還穿插商代先民鑄造、遷徙、埋藏皿方罍的場景,彰顯出這件青銅重器所承載的三千多年深厚文明。
4月23日,演員在湖南大劇院演出新編京劇《皿方罍》。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當國粹遇上國寶,當戲曲遇上科技,能產生怎樣的奇妙融合?獨具匠心的舞美設計、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以及既傳統又時尚的音樂創作,《皿方罍》的大膽嘗試讓觀眾眼前一亮。
《皿方罍》主演、一級演員張璇介紹,為了讓觀眾獲得置身文物展陳空間的沉浸式體驗感,舞臺被打造為博物館展廳式的立方體;為了營造歷史的厚重感,演出使用青銅綠作為主色調。
“在音樂方面,既保留了傳統京劇音樂的特點,又創新融入湖南民歌、花鼓戲等地方音樂元素,以及對古琴、編鐘、玉磬等多種傳統樂器的運用。”張璇說。
伴隨動人心弦的京劇唱腔,皿方罍上的云雷紋、獸面紋、鳳鳥紋等紋飾圖案,以及銘文、拓片等細節,借裸眼3D等技術撲面而來。
4月23日,演員在湖南大劇院演出新編京劇《皿方罍》。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皿方罍回歸的意義,不僅是其身首合一本身,還書寫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史詩。”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葛倩倩介紹,《皿方罍》是該中心創作的第一部當代題材劇目,也是用京劇呈現現實題材的一次嘗試。
“皿方罍在三千多年前的鑄造、遷徙等歷史性內容,給予我們足夠的空間來展示京劇的藝術特色。而當代拍賣、洽購等內容,為我們用京劇講好當代故事、弘揚時代精神提供了機會。”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王曉林說。
演出結束時,不少觀眾早已熱淚盈眶。“京劇和文物故事相結合,加上現場炫酷的多媒體技術,我被無數守護者的赤誠之心打動,也深切體會到歷史的厚重。我打算預約湖南博物院的門票,再近距離看看這件承載千年文明與家國情懷的國之瑰寶。”觀眾李女士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