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記憶“解碼”,帶領社區居民開啟一場阿爾茲海默癥探索之旅;他們用專業知識,幫助老人了解金融知識,學會遺產管理,用法律保護自己;他們走出“象牙塔”,從身邊的路名中發掘城市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經過4個多月的開發和制作,179門帶著青年智慧的課程,加入了上海社區教育的課程表。第二屆“協創共學·上海市大學生社區創課大賽”昨天迎來總決賽。
據悉,本次大賽圍繞“健康素養”“文化素養”“信息素養”“市民素養”“生活素養”等五大主題開展,經過四個多月的課程開發和制作,最終完成179門符合社區教育課程標準的社區創課,全市社區創課落地授課超過400課時,并從中評選出10門市級精品創課、14門市級入圍精品創課和56門市級優秀創課。
“襪子弄”“黑魚弄”“草長浜路”……上海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團隊從松江這些有趣的地名中受到啟發,設計出《里弄名字里的松江》課程,幫助市民了解“家門口的文化密碼”。她們發現,原來,“襪子弄”的名字真的和襪子有關——黃道婆將先進紡織技術帶回故鄉,造就“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奇跡。作為當年最熱鬧的棉襪生產地,這條里弄便贏得了“襪子弄”的名號。同學們繪制了襪子弄的漫步路線,帶領學員體會城市可閱讀的美妙,策劃了“一人一路一松江”的手賬創作活動,讓松江人代言松江路,在藝術風度中傳遞人文溫度。“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優勢,把松江里弄打造成一本‘可聽可看可體驗’的歷史書,同時推出雙語課程。從松江的里弄開始,讓世界讀懂上海!”這是同學們的期許。
上海外國語大學團隊介紹課程開發過程
東華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的幾名女生不僅在日常專業學習中探尋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制,團隊成員中,也有祖輩出現了迷路、忘記吃藥時間等早期癥狀。因此,借助高校與社區醫院的專業資源以及社區平臺,同學們設計了《記憶解碼:阿爾茲海默癥的探索之旅》課程,共分7大主題10個課時,并將授課對象分為三類。
東華大學團隊結合專業,設計暖心又實用的課程
針對社區居民,她們打造了虛擬IP形象“阿爾茲海默癥怪獸”,告知居民如何通過健康的作息和飲食,舉起“盾牌”,預防“小怪獸”的侵襲,并盡早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癥和普通衰老之間的區別。比如,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會反復多次遺忘同一件事,剛剛發生的事情也會遺忘,即使被告知也依然會再次忘記,正常衰老的人則在經過適當的提醒和自身的回憶還能夠記住這些事情;對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來說,熟悉的家務活也會變得復雜到難以執行,普通的衰老并不會對這些爛熟于心的技能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針對老年群體,她們設計了“返老還童之游戲嘉年華”,通過“積木疊疊樂”“數青蛙”等小游戲,帶領爺爺奶奶們一起做“頭腦體操”。她們特別留意到,家有病患,最煎熬的莫過于日夜守護的家屬。針對家屬的困境,她們在課程中著重介紹了一些照顧患者的小貼士,比如,將常用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并貼上暖心標簽;在衛生間等活動空間安裝扶手,鎖好刀具、藥品等。
“愿我們的社區教育課程化作希望的火種,溫暖家屬的內心深處,點燃眾人的關懷與善意,為患者驅散無助的陰霾。讓我們用愛破除迷霧為他們指引歸途。”同學們說。
本次大賽由上海市教委、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華東師范大學等28所高校聯合協辦,全市各級社區學院、社區(老年)學校廣泛參與,來自35所高校的345支賽隊報名參賽。主辦方表示,這一大賽旨在吸引更多大學生走進社區、問需于民,以自身所學專長,為市民群眾開發多樣化課程,服務于市民的終身學習與個人發展。大賽不僅培育了一支朝氣蓬勃的社區教育志愿者和兼職教師隊伍,還幫助參賽大學生參與了社區治理實踐,為他們更深入地探索社會、了解民生提供了窗口和平臺。
原標題:《為記憶解碼,為“襪子弄”尋根,上海高校學子為全市社區教育原創179門好課》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陸梓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