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春風拂過富縣的山川田野,這里便開啟了生機勃勃的耕耘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勞的富縣人民以春為令,奏響一曲曲奮進的勞動贊歌。
4月17日,在直羅鎮南家灣村農業現場會現場,大型播種機在田壟間來回穿梭,發動機的轟鳴聲與春日的鳥鳴交織成獨特的韻律,農用無人機輕盈起飛,“嗖”地沖向天空,不斷灑下細密雨霧,玉米密植“5335”種植模式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在觀摩村民的討論聲中,不僅有對新式農機的贊嘆,還有對玉米密植的前景展望。
“你看看,人家這新農機就是好,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人都不用下地就把活干了。”
“可不是么,這種新式的玉米收割機,連換擋都不用,上手就能開,勁還比原來的足。”
“還有這密植玉米的新模式,咋以前就沒想到呢,同樣的一畝地,產量噌噌噌往上翻。”
科學規劃的種植密度,將土地資源利用到極致,為玉米高產筑牢了根基。機械化種植的普及,讓翻地、播種、收割等作業效率大幅提升,也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精力去學習現代化農業相關知識,在先進技術與辛勤勞作的雙重作用下,這里的秋天定能迎來玉米種植的累累碩果。
在富縣城區南端的監軍臺村,同樣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千萬工程”的推進,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小村落煥發出全新活力。曾經被淘汰的舊石槽、舊房梁、舊戲樓,以及高速公路廢棄的水渠蓋板,在勞動人民的巧思下,紛紛實現華麗變身。舊石槽成了小菜園旁別致的景觀小品,舊房梁搭建起溫馨的休憩長廊,舊戲樓變身民俗文化新地標,廢棄的水渠蓋板“再就業”,夯實了村民走向新生活的康莊大道。
而那一片片整齊的小菜園,更是村民們精心培育的“綠色寶藏”。這些精心打造的閑置土地,承包給了市民,不僅能給當地創收,還讓久在喧囂都市的市民們有機會帶著孩子就近體驗農事,種植瓜果蔬菜,使他們感受勞作的辛苦,食物的來之不易。而此處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讓人頗有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
當地的“庭院經濟”也隨著鄉村的持續扮靚不斷為更多人熟知,花饃、油糕、山野干貨如星星之火在零星的家庭作坊里熠熠生輝,它們代表著新農人的探索精神,更承載著群眾增收致富的希望。他們還在用勤勞的雙手,一點一點地將這個小村落打造成更加生態宜居、經濟繁榮的秀美鄉村。
在羊泉鎮便民服務中心新城村的果園里,白里透粉的蘋果花競相綻放,如云似雪,花香彌漫整個山間。果農們穿梭于花海之中,忙著疏花、撒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們深知,每一次的精心照料,都是為優質蘋果的產出奠定基礎。
在富縣高塬玫瑰生態農場,負責人孔建軍站在繁花盛開的百畝矮化密植果樹前感慨萬千,自2008年富縣高塬果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創業路上的每一步都凝結著不為人知的汗水與艱辛。無數個日夜的耕耘與堅守,終于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滿樹繁花。這些絢爛的果花,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所有付出最生動的注腳,無聲訴說著合作社一路走來的奮斗歷程。
近年來,富縣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蘋果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這里產出的蘋果色澤誘人、口感清甜,深受市場喜愛。果農們以果園為舞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致富的“金果子”。
從播種希望的玉米田,到煥發新生的美麗鄉村,再到繁花似錦的蘋果園,富縣的每一處角落都涌動著春的活力,閃耀著勞動的光芒。勤勞的富縣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在這片沃土上描繪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行。
(通訊員 吳龍迪)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