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4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陜西調研,并在西安主持召開座談會。
關稅戰、貿易戰和科技戰疊加的國際背景下,陜西被視為中國開放戰略的重要觀測點之一。
在此觀察坐標系中,X軸是重構亞歐經貿版圖的通道革命,Y軸是科教融合鍛造的創新策源引擎,Z軸是產業躍遷構建的安全發展屏障。
正如上述調研行程,覆蓋西安浐灞國際港、三星半導體、西北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隆基綠能等,聚焦開放、產業與科技三大維度,凸顯陜西戰略價值的同時,仔細剖析,發展意志與窗口機遇亦蘊藏其中。
01
“保護主義逆流越強烈,我們擴大開放的決心越堅定。”
在西安浐灞國際港,丁薛祥如是強調,并對陜西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寄予厚望。
據國鐵集團數據,2024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4985自然列,同比增長25.1%,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全國領先。西安成為全國首個累計班列開行量突破2.6萬列的城市,約占全國開行總量的四分之一。
特別是中國-中亞峰會之后,在落地政策推動下,開往中亞方向的中歐班列(西安)數量顯著增長(2024年開行804列,其中去程676列、回程128列,同比增長14.4%),且通過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等樞紐建設,實現了運行時效和雙向貨流的優化。
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的崛起,折射出陸權通道不斷飆升的戰略價值。
在傳統海運受阻、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陜西依托"樞紐+通道+網絡"的立體化物流體系,將汽車、光伏組件、消費電子等"中國制造"源源不斷輸往中亞五國及歐盟市場,同時帶回糧食、礦產等戰略物資。
這種雙向暢通的貿易流,不僅對沖了傳統海運風險,更在"一帶一路"沿線培育出新的產業協作網絡。三星半導體二期項目投產等案例證明,陸路開放通道正在重構亞歐大陸產業地理。
與此同時,“班列+產業+貿易”的臨港經濟生態,也在浐灞國際港茁壯成長。
以落戶于此的康佳智能家電總部為例,截至2024年年底,通過中歐班列(西安)出口的康佳白色家電共有41個專列,近19萬臺產品。
相較某些國家試圖通過關稅壁壘重塑產業鏈,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堅定,特別是向西開放進程中,西安浐灞國際港作為戰略支點,撬動亞歐大陸經貿合作新格局,堪稱開放意志的生動體現。
關稅戰、貿易戰不得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多國近期主動調整對華戰略,西班牙與中國簽下32項合作大單,歐盟對華電動汽車“開綠燈”,從經貿規則到產業鏈合作紛紛“向東看”。
這也意味著,亞歐合作有望迎來機遇窗口期,浐灞國際港的戰略價值還將持續飆升。
02
再說產業升級。
在調研正泰智能、隆基綠能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過程中,丁薛祥表示,“產業體系完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
需要指出的是,產業體系完備的本質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重構浪潮中的戰略定力,以及全球化退潮風險下的產業安全發展屏障。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持續構建和擴大這種優勢?
以光伏產業為例,過去短短數年,中國光伏上市企業數量從30多家猛增至130多家,產業鏈矛盾亦日益凸顯。
如何走出“內卷式”競爭?
隆基綠能給出的答案是,堅持技術創新引領行業未來發展,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盡管BC產品尚面臨市場接受度的挑戰,但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已表示,預計到2026年底,隆基國內的電池產能將全面切換至BC電池,屆時BC產品的銷售將占據公司總銷量的70%以上。
正如丁薛祥強調,“要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就此而言,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案例更為典型。
該院定位新型研發機構,近年來探索形成“三位一體、股權激勵、資本運作、母體控股”的發展模式,成功孵化公司40余家,其中西部超導、凱立新材、天力復合等已登陸A股市場,另有多家公司掛牌新三板。
再如正泰智能電氣西北產業園,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共建“智能電氣創新中心”,產品和標準輸入“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
其實不難看出,這些陜企正在揭示產業升級的深層邏輯——既不是對西方技術路線的簡單追趕,也非傳統要素驅動的規模擴張,而是通過制度創新、規則重構、生態再造,在全球化逆流中開辟新航道。
03
產業升級必然帶來科技和人才的新需求。
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擁有高等院校111所,在校生201.81萬人,專任教師8.4萬人;8所高校、20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和學科總數分別居全國第四、第七;188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陜西大有可為。
實際上,這也是國家當前大力推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的本質。即通過制度設計打通“知識創造-技術轉化-產業應用”鏈條,構建“市場需求牽引研發方向、技術突破重塑教育內容、人才培養支撐產業升級”的螺旋上升體系。
以西北工業大學為例,該校近年來積極探索的“三項改革”,不僅真真切切的推動"把論文寫在國之重器上",強化了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而且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成效顯著。
列舉一組數據:
2020年至2024年7月,西北工業大學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91億元,參股成果轉化企業67家,7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孵化企業成為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鉑力特、華秦科技已實現科創板上市,羚控科技、因諾科技、博恩生物等15家公司估值過億(在陜11家),吸引社會資本(含融資)22.38億元。
“尊重和運用市場規律,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大創業投資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發展新動能。”“三項改革”所蘊含的理念,其實也是在調研西北工業大學時所重點強調的。
從重構亞歐經貿版圖的通道革命,到產業躍遷構建的安全發展屏障,再到科教融合鍛造的創新策源引擎,區域政經觀察人士表示,這場陜西調研之行,恰似在時代變局中投射的“三棱鏡”,同時揭示出陜西在國家戰略版圖中的新篇章。
(圖片來源:浐灞國際港、隆基綠能、西北工業大學官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