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枚竊聽器,這可是35枚竊聽器!”
郗照明難掩怒火,從發(fā)現(xiàn)第一枚竊聽器開始,他們細細檢查,沒想到最終會有這么多,而且每一枚竊聽器上還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
他落地阿爾巴尼亞還未上任,阿爾巴尼亞就催著他們搬遷大使館,用意竟然在竊聽上,阿爾巴尼亞為何要這樣做?
中阿關系“破裂”
阿爾巴尼亞國土面積不大,還地處歐洲,卻是個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也就和社會主義國家老大哥蘇聯(lián)相交甚歡。
同時,新中國成立后,因同屬社會主義國家,所以阿爾巴尼亞也和中國建交,三國關系還是比較親近的。
在阿爾巴尼亞才剛剛建立社會主義初期,整體國家實力偏向弱小,蘇聯(lián)便開始對阿爾巴尼亞進行援助,阿爾巴尼亞對蘇聯(lián)這個老大哥也十分支持。
后來,蘇聯(lián)意識形態(tài)轉換,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都和蘇聯(lián)關系惡化,在共同的原因下,兩國關系反而變得更加親密,中國也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
無論是糧食還是資金,又或者是項目承包,中國對阿爾巴尼亞幾乎做到了有求必應,那時,新中國成立時間并不算長,經(jīng)濟上也是捉襟見肘,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基本一直都是頂格狀態(tài)。
阿爾巴尼亞得到這些后并不滿足,不僅想要技術支援,還想要中國研制的精密儀器,對于索取到的東西,阿爾巴尼亞卻并不珍惜,處置態(tài)度也十分隨意。
這并不是阿爾巴尼亞最過分的地方,隨著新中國的逐漸發(fā)展,讓新中國走向世界大舞臺成為了一條必然的道路,因此,中國開始和美國等大國換和關系,并進行建交,通過多項交流,實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
阿爾巴尼亞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保守,對中國在外交發(fā)展上成果十分不滿,尤其是中國和美國進行建交,阿方認為中國是在和“敵人”進行會談,并且認為中國應該和阿方進行商討,在作出是否建交的決定。
也是因此,中阿兩國的關系受到了影響,幾乎走到了“破裂”的程度,但還是維持著表面上的和諧。
“中國制造”的竊聽器
中阿雙方關系交惡,但外交關系畢竟還在,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同樣需要正常工作,1983年,郗照明接下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一職,并來到阿爾巴尼亞任職。
郗照明剛落地阿爾巴尼亞,還未向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遞交國書,正式任職,在機場就接到了阿方讓中國大使館在三天內搬遷新館的消息。
大使館搬遷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阿方一沒有和中國進行商量,二沒有提前通知郗照明,而且三天搬遷時間也非常緊迫。
因此,郗照明借“新館需要檢查整修以及自己還沒有正式上任”的理由暫停了大使館搬遷,歷經(jīng)一個多月的反復交涉,郗照明才帶領工作人員來到了新館。
原來的大使館位于阿爾巴尼亞政府的核心區(qū)域,而且和新華社分社以及專家宿舍都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安置,不過都是比較好的位置。
新的大使館卻選在了一個遠離市中心和主要外交區(qū)域,并且十分方便監(jiān)控,館內的環(huán)境更是奇差無比,外面是荒地雜草,里面滲水、電路老化、供暖設備損壞等等,想要完成辦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郗照明將問題全部整理出來,遞交給阿方,讓他們進行整改,并且態(tài)度算是十分強硬,阿方只能同意,開始了整改工作。
整改結束后,郗照明和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搬遷,除了各項工作人員外,最主要還有很多機密,這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泄露,該燒毀的燒毀,該帶走的帶走。
期間阿方想要幫忙,但他選擇拒絕,阿方惱羞成怒故意為難,例如搬遷中產(chǎn)生的廢品,中國不能隨意處置,阿方收取了一筆“廢品處理費”,才能夠繼續(xù)進行處理。
即便如此,郗照明和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一起忙活,依靠自身力量慢慢完成了搬遷,并開始在新的大使館展開相應工作。
兩年時間一晃而過,1985年4月,國內的安全檢查組來到了阿爾巴尼亞,并對大使館進行例行檢查,就是這次檢查,檢查組從多個地方發(fā)現(xiàn)了竊聽器,數(shù)量高達35枚,這些竊聽器組成一張密切的竊聽網(wǎng),將整個大使館囊括在內。
更為讓人生氣的是,每一枚竊聽器上都印著“MADE IN CHINA”,郗照明十分憤怒,卻保持理智,將這件事情上報中央,并將這批竊聽器送回國內。
道歉認錯
在國內經(jīng)過檢查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中國曾經(jīng)出口到蘇聯(lián)的竊聽器,當時三個國家也曾有過關系比較好的時候,蘇聯(lián)會將這些設備交給阿爾巴尼亞使用也算是情理之中,因此,也就沒有過多追究來源。
但阿爾巴尼亞將這些竊聽器用在了中國大使館中,就十分不合適,不過,當時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關系比較敏感,為了防止出現(xiàn)外交事故,中國對這件事情選擇了迂回處理,也算是給阿爾巴尼亞留個面子。
事情發(fā)生一段時間后,阿爾巴尼亞從羅馬尼亞這里收到消息,中國出口給蘇聯(lián)的竊聽器,蘇聯(lián)可能轉交給了“某些國家”,導致最終被安裝在了中國大使館內,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對此進行了回收。
中方的話雖然說的含蓄,但其中的意思卻十分明白,阿爾巴尼亞在收到消息后,卻并沒有對此進行回應,讓中阿關系一直都處于當時的微妙狀態(tài)中。
直到阿爾巴尼亞更換了新的領導人,當時的中國已經(jīng)在改革開放后煥發(fā)了新的光彩,大國雛形已然是有跡可循,所以阿爾巴尼亞主動承認了當年的竊聽行為,并對此進行道歉。
中國在收到阿爾巴尼亞的道歉后,也表現(xiàn)出了應有的大國胸懷,并沒有在這件事情上多做計較,和阿爾巴尼亞恢復了正常關系,兩國來往也變得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