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鄔曉芳
4月24日晚,華燈初上,武漢江灘霓虹漸起。武漢文旅新名片“古琴號”正靜靜泊于武漢港碼頭,參加2025年湖北省文旅發展大會的嘉賓登船起航,一場融合長江文化、知音文化與非遺傳承的沉浸式展演,在粼粼波光中徐徐展開。
“古琴號”船體LED燈帶與兩岸燈光秀交相輝映,恰似一顆懸浮于長江之上的“流動鉆石”,嘉賓們仿佛置身江心觀星臺,坐擁江城兩江四岸璀璨夜色。
隨著汽笛長鳴,游船一樓宴會廳好戲開場,圍繞長江文化、知音文化主題,為嘉賓獻上了一臺兼具荊風楚韻和武漢城市元素的文藝演出。漢劇《貴妃醉酒》以水袖為語,講述著盛唐遺韻;湖北小曲《歡迎你到武漢來》將本土特色曲種和流行說唱結合,展示了武漢的美景和人文歷史,當“來武漢要吃熱干面,不吃那就劃不來”的歌詞響起時,人群爆發出會心笑聲。單弦拉戲《戲曲聯奏》,表演者僅憑一指一弦,便讓《女駙馬》《蘇三起解》等戲曲唱段在江風中流轉,引得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現場嘉賓連連贊嘆:“這簡直是‘一根弦上的長江文化博物館’!”
一樓大廳的“武漢禮物”展臺處,蔡林記熱干面禮盒、汪玉霞糕點、黃鶴樓酒、周黑鴨禮盒等十大伴手禮琳瑯滿目,在暖黃射燈下泛著光澤,引得嘉賓駐足品嘗。“這些伴手禮既是味覺記憶,更是城市文化的微縮表達。”一位嘉賓拿起一個精美的“黃鶴古韻旋轉燈”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這個禮品太精美了,堪稱‘可帶走的武漢’,讓每位嘉賓都能延續與江城的對話。”
拾級而上,二樓中庭儼然非遺百工坊,漢繡、武漢木雕船模、剪紙、面塑、漢鑼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一字排開。漢繡展臺前,市級傳承人姜成國介紹道,“漢繡色彩鮮明富麗,線條挺拔分明,造型拙樸生動,針法規范靈巧,講究‘花無正果,熱鬧為先’。您看這江水紋與祥云紋交織,恰似長江漢水的千年對話。”他指著繡品向圍觀嘉賓解說。武漢剪紙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沈松柏則指著自己的作品《黃鶴樓》向嘉賓講述今年登上央視春晚的幕后故事。
嘉賓步行至三樓甲板時,涼爽的江風迎面吹來,眼前豁然開朗,兩岸樓宇化作巨幅畫卷:黃鶴樓在光影中振翅欲飛,東湖綠道如翡翠緞帶蜿蜒,“知音號”在夜空中閃爍,“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知音湖北,相聚武漢”“江湖武漢,煙火人間”等字樣在二橋、天悅外灘、天地壹方、福星惠譽K15、萬達中心、龜山電視塔等兩江四岸的地標建筑上滾動播放。
“這就是武漢的‘詩與遠方’。”站在船舷的西藏山南市文旅局副局長陳興碧指著兩岸燈火感慨道,“我感受到了大江大湖大武漢的魅力和極目楚天舒的壯闊!”
“我從長江源頭的青海來到長江中游的湖北,咱們同飲一江水。”青海省導游協會會長、青海國信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波動情地表示,以后會加強“引客入鄂”,將更多青海游客帶到武漢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夜漸深,游船返港,但江面上的文化漣漪仍在擴散——從非遺展臺前的嘖嘖稱奇,到嘉賓手機鏡頭里的燈光秀,這場長江上的文化盛宴,正奏響湖北文旅融合的新樂章。
編輯:張紫悅
審核:黃金麗 終審:肖雨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