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局,消費電子品、家用電器的出口繼續保持韌性。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一季度,廣東外貿出口保持穩步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4.2%,機電產品出口持續保持較好表現,一季度增長6.6%,占廣東出口總值的67.5%。其中,電腦及其零部件、家用電器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別增長19.6%和6.4%。
這些年,“東莞塞車、全球缺貨”“華強北打個噴嚏,全球電子市場都要抖一抖”的說法在業內流傳。如果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風扇、冰箱、彩電等家電的出口,和其后手機、MP3等電子產品的出口,分別構成了沿海大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兩波浪潮。在這期間,中國成長出一批家電、消費電子行業的龍頭,也建立起全球其他地方都難以比擬的產業鏈優勢。
如今,隨著消費電子、家電這些科技耐用品的出海走過近三十個年頭,它們的國際化之路走到了哪個階段?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會給出海帶來什么風浪?
近日,捷孚凱市場咨詢(GfK)中國科技事業群總經理白帆、中國家電及零售服務事業部總經理何忠清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他們談到,不少國產科技耐用品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全球化布局,海外業務已然撐起企業總營收的半壁江山。年初,白帆和何忠清都對今年全球科技耐用品的市場預期相對樂觀,但近期的關稅風波把供應鏈、市場需求都推向了高度不確定性,前景再被迷霧籠罩。不過,在他們看來,堅守技術創新仍是企業可以把握的最大機遇。
GfK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調研公司之一,擁有90余年的發展歷史,專注于耐用消費品調查、消費者調查、媒體調查及醫療市場調查等。
從白牌代工到自有品牌出海
《21世紀》:消費電子品、家電屬于較早的一批出海玩家,據你們的觀察,這些科技耐用品企業的出海大致經歷了什么樣的歷程?現在處于什么階段?
何忠清:我先說自己研究的家電領域,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家電企業就出現了外貿出口業務,當時更多是以代工貼牌的形式出口的,進入2000年之后一些品牌開始試水以自有品牌出口,2010年之后自主品牌的出海成為主流。近幾年,海爾、美的、海信等很多龍頭家電企業,已經進入全球布局、全球研發的階段,海外業務普遍能占到企業總營收的40%以上,出海已經成為了家電行業的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掃地機器人、洗地機等清潔電器的賽道,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市占率甚至能達到60%以上。中國企業將激光雷達、SLAM等原用于自動駕駛的技術應用于掃地機器人,國產技術的領先優勢比較明顯,所以不僅占有率高,還具備溢價能力,難能可貴地在家電高端市場實現突圍。
白帆:消費電子品的出海軌跡也比較相似,2010年以前,很多廠商是通過為國際品牌做代工的形式出口的,在2010年后隨著廠商品牌實力的增強,于是轉向使用自有品牌覆蓋海外市場,加上互聯網的發展,跨境電商就是當時出海的主要渠道。現在,我們看到國產品牌做到了一定的規模以后,也會到當地市場的線下發展了,比如小米在歐洲有比較龐大的線下布局,門店數量不斷增長,線下渠道的鋪開其實為整個企業的出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幫助。
《21世紀》:現在科技耐用品的出海呈現出什么樣的布局?哪些地區是出海的熱門目的地?
何忠清:如果看國內頭部家電企業,基本上在全球各個大區都有布局,比如海爾在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埃及、墨西哥馬上要建成工廠,在北美收購了美國通用電氣(GE),在新西蘭收購了斐雪派克,在歐洲收購了Candy等品牌。像海爾這樣的國產頭部家電巨頭,事實上已經基本成為了一個全球品牌,從供應鏈、產品研發到營銷渠道完成全球化布局。
白帆:在消費電子領域,很多品類仍被美國、日本、韓國品牌所壟斷,國產品牌出海集中在手機、影像、配件等產品。如果主要看手機出海,北美市場受制于地緣政治問題,對中國手機品牌已經基本關閉,所以國產手機出海的主戰場已轉移至亞太地區與歐洲。
現在,小米在歐洲基本上已經站穩了腳,早年華為手機退出歐洲市場后,小米比較迅速地接住了華為退出后的市場空白,現在也在往高端市場發展。而榮耀現在則正處于國際化起步階段,OPPO、vivo的海外營收占比已接近甚至超過50%。目前東南亞和印度是其重點市場,這些地區人口密集,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市場規模足夠廣闊,同時消費能力也和OPPO、vivo現有的產品線比較匹配,所以這兩大國產手機廠商在東南亞和印度的市場覆蓋都比較完整。
關稅沖擊幾何?
《21世紀》:近兩年,全球科技耐用品的市場表現如何?預計2025年的市場行情會有什么樣的走向?
白帆:我們在全球都有市場監測的網絡,從我們統計的營業額數據來看,2024年全球科技耐用品市場(除北美以外)增長了約1.2個百分點,反映出輕度復蘇的趨勢。我們年初時的預測比較積極,因為中國是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里很大的板塊,今年繼續實施大力度的“以舊換新”政策有望積極帶動內需,中國需求回暖也會拉動全球市場的增長。但是,目前面臨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濫施,2025年市場走勢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21世紀》:關稅的不確定性將會如何沖擊科技耐用品的出海?
白帆:中國的3C產品里,目前能夠進入或覆蓋北美市場的多為配件類產品,例如手機配件、攝像頭等品類,因此對美敞口大的企業將會受到更明顯的沖擊。比如安克是全球配件領域的頭部企業,北美市場接近其營收的一半,由于當前的關稅問題,安克需要不斷調整業務。不過,中國通訊企業的主要市場集中在歐洲及亞太地區,北美市場的業務布局相對較少,受關稅影響更明顯的反而是蘋果這些在華設廠的美國企業。
何忠清:我們也對美國的關稅影響做過跟蹤觀察,在2018年到2024年間,美國對華關稅經歷了幾次調整,在此期間中國清潔電器對美出口下降了45%,反映出關稅對家電出口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我剛剛也提到,很多家電企業已經是全球布局,前兩年我走訪很多家電企業,不少創始人和高管都表示他們已在東南亞、南美、俄羅斯、中東甚至歐洲設立工廠,還有一些國產品牌通過收并購來布局出海。比如海爾收購了GE的家電業務,直接利用GE在北美的研發、產線和渠道,在北美完成了本地化轉型。總的來說,海外設廠、跨國收并購,或許可以幫助家電企業對沖美國關稅的影響。
出海既要“向北看”更要“向南看”
《21世紀》:面對特朗普政府的濫施關稅,中國企業是否應該把目光轉到美國市場以外的市場?你們比較看好哪里的機會?
白帆:美國確實是最大的一個單體市場,以前企業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北美,都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收益,但是美國一旦大幅加稅,中國企業對美出口產品很容易喪失價格競爭力。世界還是比較大的,過去可能我們還沒有很好地覆蓋到其他的市場,現在如歐洲、東南亞等北美之外的市場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至于哪個市場更好,不同廠商需要根據他們的行業、產品定位、出海階段來確定,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對于那些原本高度依托北美市場的品牌方,現在美國貿易政策有著高度不確定性,今年的重點肯定要放在西歐、日韓這些消費能力相對接近的發達市場了。
何忠清:結合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我們經常說中國企業出海既要“向北看”更要“向南看”,“向北看”就是歐洲市場中的西歐和東歐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機會,“向南看”就是要關注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亞洲新興市場、拉美、非洲的市場基數相對比較低,但是增長率是非常高的。當然,每個家電企業的發力重點可能不一樣,比如今年拉美成為了不少企業高管出海考察的熱門目的地,而去年海爾在埃及落成的生態園,就是瞄準了西亞和北非市場。
《21世紀》: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可能會如何被AI重塑?
白帆:這兩年AI手機、AI PC的熱度很高,還有我也比較看好AI穿戴設備,我認為AI對消費電子最大的價值就是提升工作效率,比如手機或電腦植入端側AI,相當于給用戶配置了一位智能助手,提醒你開會、出差,還有替代你完成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內核都是幫助用戶完成更高效的產出。
但是我們也知道,Deepseek出來之后,很多電腦廠商已經把Deepseek部署到新出廠的設備當中了,這也意味著消費電子在AI領域還很難形成明顯的壁壘,部分廠商即使能實現階段性的領先,但其他廠商也會很快復制,拉平競爭優勢。所以我覺得引發質變的東西可能更多在生態層面,比如鴻蒙、IOS、安卓系統的開發需要和上游的硬件做適配,未來哪些廠商的軟硬件適配性更好、界面更友好、用戶體驗更好,中間的差異性就會體現出來。
這一兩年,消費者雖然都經歷了AI概念的普及,但是用戶能不能清晰可感地使用AI、明確如何使用它來解決哪些痛點,甚至愿意為AI支付額外的成本,都是各大廠商正在努力摸索的方向。所以,我覺得最終的破局還是在于AI要找到一個讓消費者普遍認可的價值點,如殺手級應用、技術遙遙領先的硬件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