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說養生沒用
別說做背沒效果;
是因為你沒堅持!
做背能調理身體80%的疾病和未病,
是阻止你去醫院最簡單的方式!
養背就是養陽,養陽就是養命!
俗語講“背薄一寸,命長十年”,這就是說背部的經絡如果保養的好,暢通無阻,就能延年益壽,百病消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陽氣最多,且與腎經相表里,腎主水,于是膀胱經總管全身的水液代謝。
膀胱經還與其他腑臟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經上,分布于督脈兩側。
這些經穴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刺激這些穴位可起到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見,人體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對內臟功能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可調和陰陽,延年益壽。
4個常見養背方法
1、艾灸背
凡是養生,就離不開養陽,而艾灸,無疑是養陽的第一法寶。
艾灸借助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溫腎壯陽、拔毒散結、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有4個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4個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匯的一大要穴。
2、風門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常被用于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癥等病癥,特別是此穴用于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命門穴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后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癥狀的疾病。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2、 按摩開背
精油開背是一種按摩方法,是一種精神上享受。活絡精油配合獨特開背手法,進行松筋開背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精神壓力,消除疲勞,緊實肌膚,改善睡眠!特別適合肩頸僵硬、腰酸背痛、失眠壓力大等亞健康人群。
3、捶背、搓背、撞背
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于背后,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撞背:雙足與肩同寬,背靠墻壁站立,約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體后仰,用背部撞擊墻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復直立,撞擊下背部時,上身適當前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進行撞擊。
撞擊時意念貫注背部,使意氣集中于腰、肩、背之間,撞擊100次左右。可提升陽氣,調節內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
4、捏背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腧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捏脊」是兒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5~10遍。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
捏脊對于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提示:有些人一次捏脊會很痛,有的人會疼的掉眼淚,如果堅持了下來,疼了三天之后開始有通暢的感覺。只要堅持捏脊半年,體質會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