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慕玲 盧彰誠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數字化轉型也在不斷深入推進,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構建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程體系。在革新傳統思政課程模式的基礎上,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培育兼具數字素養與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思政建設實踐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意識、工匠精神等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在守正創新中實現育人實效的跨越式提升。
價值引領與數字素養協同發展
思政教育與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的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改革發展,首要任務是理解、把握好數字經濟的專屬特征,做到以價值為錨、以技術為翼,實現思政教育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育人實效、筑牢育人根基。價值導向錨定技術倫理: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技術向善的正確理念,在相關專業課程中設置“數據安全”“算法公平”“平臺責任”等議題,通過案例分析和深入討論,明確數字技術在具體應用場景中的原則與邊界,引導學生能夠辯證看待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數字素養培育嵌入價值維度:數字經濟背景下,需要著重培養具備數字化能力、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在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時,必須考慮對學生信息批判能力、數據治理意識、跨文化數字寫作能力等相關技能的培養,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三全育人”模式的數字化升級。“三全育人”模式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范式,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員協同育人機制: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選擇進行動態監測和分析,實現育人實踐精準化;搭建多方協同的數字化平臺,在區塊鏈技術幫助下,對各相關主體的育人實踐進行全面、細致記錄,在日后的考核評價環節作為可追溯、可量化的參考指標。全方位評價體系:運用物聯網、AI等先進技術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參與程度、互動偏好等多維度數據,對課堂思政的開展情況進行畫像,動態評估育人效果。全過程育人鏈條:將思政元素融入相關專業課程的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實驗實踐、考核評價等環節,實現思政教育的全流程滲透,形成“顯性思政+隱性思政”的立體化育人網絡。
打造多維融合的數字思政生態
構建“思政+數字技術”立體化課程體系。繪制專業課程思政圖譜,實現精準融入。利用數字化技術分專業構建思政育人矩陣,結合學科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合進各專業課程中,在計算機類的網絡安全課程中強化網絡空間主權、數據主權意識。開發“思政+專業”交叉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數字經濟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析平臺經濟壟斷的資本主義本質這一問題;以“數字人文:技術賦能文化傳承”,探索AI在非遺保護中的實際應用,實現知識講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技術賦能課堂改革,運用AR、MR技術手段創設虛擬場景,營造沉浸式、交互式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感受思政教育。例如,帶領學生云參觀各類博物館、歷史遺址、紅色旅游場所,或者將書上的名家、名言搬進虛擬世界,讓學生在與名家的對話互動中獲得沉浸式體驗。設計項目式學習課程,借助現有的智慧社區開發、數字助農平臺設計等真實項目,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鼓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項目全程,無論是技術實現還是社會效益都通過自主調研、思考、分析得出結論,有利于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打造“思政+數字素養”雙能力教師隊伍。基礎培訓與專項提升并重。定期組織數字經濟與思政教育融合專題培訓,邀請數字經濟領域專家、思政課名師及企業代表聯合授課,系統講解數字經濟的技術邏輯、產業生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幫助教師建立跨學科認知框架;按學科專業分類開展專項培訓,如經管類教師聚焦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制度創新、跨境數據流動與國家安全觀,計算機類教師重點學習算法倫理、人工智能的社會責任、開源社區的協作精神與科技文化創新。完善跨學科教研協作機制。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行業導師共同協作,定期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坊”,挖掘數字經濟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各主體之間取長補短,為課堂思政的實效提升提供保障;開發數字經濟教育資源云平臺,整合思政微課、行業案例、政策法規等模塊,支持教師在線備課、資源共享。強化考核激勵與示范引領。在對教師的績效考核指標中,加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一項,以此激勵各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到課堂思政的建設實踐中,努力提升政治素養和技術素養;定期舉辦優秀示范課評選活動,將優秀案例做成公開課、教學錄像,供其他教師參考學習。
實現“產教融合+社會服務”雙路徑驅動。深化校企合作雙課堂建設。聯合高校、企業與社會組織共建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基地,開展聯合行動為課堂思政的研發、建設提供建議;針對學生參加的思政實踐活動,設置相應學分,對活動效果進行考核評價,以考核方式要求學生保質保量完成實踐任務。將思政元素嵌入創新創業教育。舉辦數字經濟與社會責任創新創業大賽,評選最具社會價值的項目;聘請數字經濟領域的優秀企業家來校擔任畢業生創新創業的導師,在提供技術創新指導的基礎上,向學生傳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善用科學技術報國的正向價值觀。拓展社會服務時間維度。組織領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字化的社會志愿活動,如數字助老、數字助殘等,利用所學到的技術和知識為社會貢獻力量;有能力的大學生還可以嘗試開發適老化App或配套使用的輔助工具,在參與社會服務的同時鍛煉自身能力。
(作者單位:劉慕玲為南寧職業技術大學,盧彰誠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