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李零《絕筆春秋:王國維與清華》,轉自爾雅國學。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聯系小編刪除。
當年我在社科院歷史所聽唐蘭先生演講,他說過一句話,我至今不忘。他說我們是“羅王之學”的傳人,“羅王之學”是被“章黃之學”革出教門。今天我們好像已經不太能夠理解這一點,其實當年,很多人都以為,“章黃之學”才是古文字學的正宗。我理解,“羅王之學”不是傳統小學,不是現代漢語研究的語言文字學,而是以出土材料為研究對象,最初跟金石學有關,后來逐漸獨立,成為考古學、歷史學和語言學相結合的學科,與咱們的文、史、哲和考古系都有關系。
現在,中國學古文字的人是“羅王之學”的傳人。我把他們分四代,好像電影界講的第幾第幾代導演:
第一代(民國以前生人):楊樹達(1885—1956年)、郭沫若(1892—1978年)、容庚(1894—1983年)、董作賓(1895—1963年)、于省吾(1896—1984年)、徐中舒(1898—1991年)、唐蘭(1901—1979年)、柯昌濟(1902—1990年)、商承祚(1902—1991年)。
第二代(1910年代生人):陳夢家(1911—1966年)、胡厚宣(1911—1995年)、張政烺(1912—2005年)、饒宗頤(1917—2018年)、陳公柔(1919—2004年)。
第三代(1920年代生人):朱德熙(1920—1992年)、黃盛璋(1924—2018年)、姚孝遂(1926—1996年)、高明(1926—2018年)、于豪亮(1927—1982年)。
第四代(1930年代生人):李學勤(1933—2019年)、裘錫圭(1935—)。
我讀研究生時,這些人,除了三個人不在,差不多都在。40年過去,我列出的這批先生幾乎全都走了,只剩裘老師。
上述學者,只有徐中舒是王氏在清華國學院的及門弟子,其他人是自學。即使大家認為跟羅、王關系最密切的所謂“四大弟子”,唐蘭、容庚、商承祚、柯昌濟,他們也不是及門弟子,大部分人跟羅、王沒有師生關系,并不像現在,“門戶”分得那么清。現在,“羅王之學”的傳人分散在各單位。很多大學都有古文字團隊,除考古所、歷史所、北大、吉大、川大、中大,后來有清華、復旦、武大、安大,像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就是很重要的團隊。
這里,我想指出的一點,“羅王之學”的傳人,并不是只有識字一派,并不是只有“識字能手”才叫古文字學家。他們當中,有些人是金石學家,收藏和研究金石,金石學的色彩比較濃,如于省吾、容庚、唐蘭、商承祚、柯昌濟;有些人是歷史學家或文史學家,如楊樹達、郭沫若、徐中舒、張政烺、饒宗頤、李學勤;有些人是考古學家,如董作賓、胡厚宣、陳公柔、高明、于豪亮。董作賓和胡厚宣,一般都說他們是甲骨學家,其實原來都是做田野考古的。陳夢家,雖然不做田野考古,但他在考古所研究古文字,畢竟不一樣。考古所掛十老像,他是其中之一。還有人是語言學家,如朱德熙、姚孝遂、黃盛璋、裘錫圭,朱德熙是著名語言學家,裘錫圭是胡厚宣的弟子,本來學歷史,但他說,他受朱德熙和張政烺影響最大。黃盛璋,本來在語言所,后來到地理所。可見,并不是只有一種古文字學家。
同樣,我想說的是,王國維并不僅僅是一個“古文字學家”,大家不要僅僅把王國維當作一個“古文字學家”。我們要知道,古文字是“小道”,“小道可觀,致遠恐泥”。學者納古文字學于考古學、歷史學,才有大出息。考古學需要想象力,古文字學也需要。中國的古文字學家,有三位最有才氣,王國維、郭沫若、陳夢家,他們都是詩人,都搞過文學,博學多聞,有大局觀和想象力,成就在同輩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