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廣東陸河,春末的悶熱里飄著細雨。陸河縣人民法院門口,一位頭發微白的中年女子正盯著手機里弟弟的照片發呆。屏幕上那個抱著吉他笑出虎牙的年輕人,永遠停在了27歲——這是王嘉禧被當街毆打致死的第六個年頭,也是姐姐王女士第無數次走進法院的日子。
一、監控里消失的真相
據2025年4月24日的媒體報道稱,故事要回溯到2018年10月3日。那天傍晚,王嘉禧像往常一樣在姐姐的火鍋店里幫忙。監控顯示,兩名男子胡某秋和林某波吃完飯后離開,兩小時后卻醉醺醺地折返。毫無征兆地,他們對著正在路邊洗碗的王嘉禧揮起了拳頭。畫面里,這個25歲的年輕人被打倒在地,側臉貼著地面,嘴角滲出的血跡在水泥地上暈開,左半身像被抽走力氣般癱軟。
誰也沒想到,更詭異的事情還在后頭。第二天派出所帶走監控硬盤,歸還時里面的視頻卻不翼而飛。幸虧王女士留了個心眼,事發當晚就拷貝了備份,才讓這段關鍵證據得以保存。當她質問時任派出所所長胡某波時,對方那句"會公平處理"的承諾,在后來被證實的"堂叔侄關系"面前,顯得格外刺耳。直到第七天,胡所長才姍姍來遲地申請回避,此時距離案發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周。
二、被改寫的命運軌跡
醫院的病危通知書來得很急,王嘉禧被診斷為左側偏癱,但最初的傷情鑒定卻只是"輕微傷"。更讓人窒息的是時間線:11月2日打人者投案,11月4日家屬才得知輕微傷結果,11月5日申請重新鑒定被推給第三方機構。當暨南大學的鑒定報告顯示"左側肢體偏癱"時,距離案發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
刑事訴訟的推進更是舉步維艱。2020年6月王嘉禧帶著偏癱后遺癥離世,死因最初被寫成"腦瘤",四年后卻被輕飄飄地更正為"看錯了腦疝"。2022年,當檢察院終于以尋釁滋事罪對兩名兇手判處一年半有期徒刑時,王女士看著判決書冷笑:"人都沒了,牢飯能抵命嗎?"
民事訴訟更是打了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從2019年一審到2025年異地重審,六年時間五次開庭,王女士賣了房子、關了火鍋店,丈夫離了婚,父親帶著遺憾去世,冰柜里的弟弟躺了30個月才入土為安。她常說:"我現在只剩一條命,就是要給弟弟討個說法。"
三、鍵盤俠的怒吼與沉默
網絡上的評論區炸開了鍋。有人翻出當年的監控截圖:"看這打人的狠勁,和黑社會有啥區別?派出所所長還敢刪監控,這不是知法犯法嗎?"點贊過百的熱評里,"草菅人命""司法腐敗"成了高頻詞。有位網友曬出自己的經歷:"我爸被打骨折都鑒定為輕傷,這人被打成偏癱居然是輕微傷?法醫是不是收了黑錢?"
更多的聲音指向權力濫用。"所長堂侄子打人,堂叔叔當辦案人,這不就是'胡家天下'嗎?"有法律博主分析:"回避申請拖了七天,足夠銷毀多少證據?監控消失、死因改判,這些操作太明顯了。"也有人為司法程序的漫長嘆息:"老百姓打官司,就是拿雞蛋碰石頭,賣車賣房才能打得起持久戰。"
但在憤怒之外,也有溫暖的聲音。"大姐堅持住,全網都在看著呢""建議向省廳舉報,異地用警才能破局",甚至有陌生網友留言要眾籌律師費。這些聲音像暗夜里的螢火蟲,讓王女士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四、當正義需要"愚公移山"
站在法院門口,看著手里的再審傳票,王女士的指甲深深掐進掌心。六年時光,足以讓一個襁褓嬰兒上小學,讓一家火鍋店從熱鬧非凡到關門大吉,卻沒能讓一起事實清楚的傷害案塵埃落定。那些被修改的監控、被調整的刑期、被"看錯"的死因,像一塊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每個關注此案的人心頭。
我們忍不住要問:當基層執法者淪為"保護傘",當司法鑒定出現"低級錯誤",當司法程序變成"馬拉松",普通百姓該如何相信"公平正義"?王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那些在評論區分享相似經歷的網友,讓這起案件成為一面鏡子,照出基層法治建設的痛點。
但我們也看到,輿論的關注正在發揮作用:異地審理啟動了,上級部門介入了,更多雙眼睛盯著這個案子。王女士的堅持,就像愚公移山,哪怕每次只能搬動一塊石頭,也在一點點撬動著固化的利益鏈。正如網友說的:"只要有人不放棄,光就不會熄滅。"
暮色漸濃時,王女士收起手機走進法院。走廊里的燈光有些昏暗,但盡頭的審判庭亮著燈。那束光,或許就是所有期待正義的人心中的希望——只要有人愿意做追光者,黑暗就永遠無法吞噬光明。這場遲到的審判,終將成為檢驗法治成色的試金石,而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