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在廣東肇慶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緯 23°26' 的特殊位置,孕育著一片生機盎然的生態秘境。這里常年沐浴在亞熱帶季風的溫柔懷抱中,年均 21℃的宜人氣溫,搭配充沛的降水,滋養出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1133 公頃的廣袤土地上,超過 2000 種植物在此扎根生長,構成層層疊疊的綠色屏障,而蘇門羚、豹貓等珍稀野生動物,也將這片山林當作隱秘的家園,自在穿梭其中。
這片土地上,消失 36 年之久的中華穿山甲,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早在 2018 年,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便捕捉到了這一珍貴畫面,打破了 “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功能性滅絕” 的論斷。近年來,這些可愛的生靈愈發頻繁地出現在監測鏡頭里,時而在松軟的泥土中歡快打滾,時而敏捷地穿梭于林間,為這片古老的山林增添了別樣的活力。
最近,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再次幸運地發現了中華穿山甲的身影。透過鏡頭,一只體格健壯的穿山甲正專注地在灌木叢中嗅探,它那細長的鼻子不斷翕動,似乎在仔細分辨著空氣中食物的氣息。作為中小型哺乳動物,中華穿山甲成年體長通常在 40 - 55 厘米,體重 3 - 5 千克,身形小巧卻充滿力量。它們渾身覆蓋著堅硬的棕色鱗片,這些由角蛋白構成的 “鎧甲”,雖與人類指甲成分相同,卻賦予了它們強大的防御能力。當遭遇危險時,穿山甲會瞬間蜷縮成一個緊密的圓球,將柔軟的腹部、頭部和四肢完全藏起,只露出堅硬鋒利的鱗片邊緣。即便面對老虎、獅子這樣的頂級掠食者,這層天然 “鎧甲” 也能讓它們無從下口,那些試圖強行攻擊的猛獸,往往只會在嘗試后無奈離去,留下穿山甲毫發無損。
中華穿山甲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從臺灣的島嶼山林,到浙江、福建的丘陵地帶,都曾是它們的棲息地。作為自然界的 “白蟻克星”,它們每天能吞食數千克白蟻,在控制白蟻種群數量、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覓食時,它們用強壯的前爪翻動土壤,無意間也改善了土壤的透氣性,為植物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堪稱生態鏈中的 “無名英雄”。
從上世紀 60 年代起,中華穿山甲的生存之路卻愈發艱難。一方面,非法盜獵猖獗,人們對穿山甲鱗片和肉的不合理需求,讓它們成為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山林被不斷蠶食,它們的棲息地急劇縮小。雙重打擊下,中華穿山甲的種群數量呈斷崖式下降,最終被列為極度瀕危動物。
中華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的局限,也加劇了種群恢復的難度。盡管它們全年都有繁殖的可能,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雌性漫長的孕期,長達 101 - 169 天,且通常一胎僅產 1 - 2 只幼崽。幼崽出生時,鱗片柔軟脆弱,需要在母獸的悉心照料下,一個月后鱗片才逐漸變硬,半年內都完全依賴母獸的哺育。直到兩三歲性成熟,它們才開始獨立生活。如此緩慢的繁殖節奏,在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讓種群數量的恢復變得異常艱難。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全社會對中華穿山甲的保護意識逐漸覺醒。2020 年,穿山甲被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法律明令禁止捕獵、食用和商業交易,為它們撐起了堅實的保護傘。隨后,廣東、江西、浙江等多地陸續傳來發現穿山甲蹤跡的喜訊,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穩定的繁殖種群,這無疑是生態保護工作成效的有力證明。
2024 年,多部門聯合行動,對穿山甲甲片入藥進行嚴格管控,嚴厲打擊非法交易行為,將年度消耗量控制在 1 噸左右。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決心與行動力。
中華穿山甲已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千萬年,見證了無數的滄海桑田。如今,面對因人類活動而陷入的生存危機,它們依然頑強地堅守著。這些默默守護山林生態的精靈,值得我們用最大的努力去守護。從保護區的生態修復,到全社會的保護行動,每一份力量都在為中華穿山甲的未來點亮希望之光。相信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這些可愛的生靈必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繁衍生息,書寫屬于它們的生命傳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