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AI狂飆的今天,我們為什么依然需要閱讀?
人人焦慮的時代,又該如何重建內心秩序?
在剛剛落幕的樊登2025知識進化論年度演講里,樊老師用52本好書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帆書君照例趁熱打鐵整理了直播精華版,謹以此文,獻給每一個還在閱讀的你我。
希望我們一起放輕松,再出發。
大家晚上好,我是樊登,歡迎來到 帆書2025“知識進化論”演講。
熟悉我們的朋友應該發現了,這是我們的演講首次來到長沙。
理由其實和今年的主題息息相關—— 「松弛 感,超有力量」。
實際上, 松弛感不是一個狀態,而是一種能力。
獲得松弛感最有效的方法,是允許自己偶爾不那么松弛。
隨著我們讀了很多的書,提高了自己的處理問題的能力、辦法。
你就會發現,松弛感自然會慢慢地出現。
我每年演講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帶大家盤點一下咱們過去這一年都一起讀過哪些書。
每次演講前我都刻意不做太多準備,這樣的話,我能夠記得的一定是去年對我最重要的東西。
跟大家分享個我最近一年講得特別多的一個主題:知識的悖論。
就是 當我們的生活遇到一些麻煩,它大概率是由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造成的。
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事情,所以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去學什么。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了AI以后,我一點都不擔心。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應該搜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的時候,他怎么知道自己應該讀什么書呢?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與知識的偶遇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一本你完全沒有想過應該讀的書,很可能是最容易讓你豁然開朗的書。
所以你可以把今天這個演講視作一個大型的書單展示,我大概把它分成了四類。
PART 01
人生,不必設限
首先,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環節叫作: 人生,不必設限。
怎么能夠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的大腦?
不妨看看下面跟大家分享的這些書。
很多朋友會說:怎么好多書我都沒見過。
要見到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賣好賣的書比較容易,好賣的書就是適合絕大多數人。
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給人帶來改變的,是那些大家不太知道的書。
1
《重塑杏仁核》
“失控的不是你,是你的杏仁核。”
首先想跟大家回顧的,是這本書。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所有行為是靠大腦指揮的。
有的人會覺得:“我這個人容易沖動,我這個人容易生氣,我這個人脾氣不好......”
不是那么簡單,而是因為你的杏仁核比較激動。
你遇到了危險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你大腦中的杏仁核會立刻取代負責讓你冷靜的前額葉皮質,你就比較容易激動。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長大了以后他的杏仁核就會比較敏感。
他可能會不愿意自律、容易情緒激動、容易叛逆、容易跟你吵架。
這本書告訴我們最好的一點是:你完全可以馴化你的杏仁核。
以后當你再要上頭的那一刻,要能夠停下來說:不是我生氣,是我的杏仁核在激動。
觀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一個人想要變好的第一步,一定是覺知,也就是說知道這件事,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如果你不讀書,你不了解腦科學,不了解杏仁核。
你永遠不會想到你需要提醒自己有杏仁核,你的怒氣你會認為是自然而然的,這個事沒什么好控制。
2
《破解欺凌的游戲》
“不要用欺凌者期待的方式回應他。”
這本書 特別建議所有家長和孩子都讀一下。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了霸凌,很多家長會很生氣地講:你為什么不打回去?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打回去,有沒有可能你的孩子反而變成了霸凌者?
我們這一生中一定會到一些糟心、不喜歡你的或者舉止不得當的人。
最重要的是不要參與到霸凌者的游戲里。
霸凌者的游戲是什么呢?就是我欺負你,你生氣了,你哭了,你告老師。
他被懲罰了,他第二天照樣揍你。
因為你愿意陪他玩,你愿意讓他感受到欺負人的這種快樂。
所以當你陷入到這個游戲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我解釋都解釋不清。
當一個人能夠學會用自嘲、用開玩笑的方式去面對別人的這種攻擊和不理解時,他的內心才變得真正強大。
比如說有個人造你的謠,有人找你問八卦:別人說你怎么怎么樣,真有這回事嗎?
這個書告訴我們: 你應該得體的回答說——你相信嗎?
你完全不需要陷入這個跟他們糾纏的游戲。
3
《善意的魔力》
“哪怕只是觀察善意的行為,也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這本書用很多科研的方法,來驗證善意這件事對我們的影響。
最終的結論就是:如果你能更加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你的人際關系會更好,甚至你可能比別人多賺很多錢。
錢的根本金融屬性是欠條。
如果你希望世界上的人能給你更多的錢,一定要讓他們欠你更多的東西。
而唯一合法的途徑就是,向他人釋放善,真心地對別人好。
如果你不太好意思跟別人打交道,你每天能夠主動地觀察到3件好事的發生也行。
很多人每天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危險,都是不如意,都是不滿。
唯一原因是你太焦慮。
就是當你太過焦慮的時候,你是看不到善意的。
我在講完這本書之后發起了一個倡議:
希望大家都可以成為這個社會上散播善意的一個發源地。
哪怕這個事很小,這個人離你很遠。
4
《中年覺醒》
“人到中年,一切才剛剛開始。”
這本書的作者研究認為: 人有兩種智力,一種叫做流體智力,一種叫做晶體智力。
有什么區別呢?流體智力更靈動,反應力更強、更快。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叫“新腦子還是好用”。
我們在二三十歲時,更多的時間都是在用我們的流體智力應對、解決問題,產生創意。
但是等我們過了40歲以后,我們的流體智力開始下降。
另外一種智力頂上來了,叫做晶體智力。
它是什么呢?我們的經驗,我們的人脈,我們見過的事。
因此有很多人開始思考:到了中年以后,自己的人生規劃需要做一個調整。
比如我不能夠只靠自己沖在第一線去努力做事,我能不能想辦法幫助別人成功?
我可不可以成為一個帶徒弟的人?我可不可以成為一個帶團隊的人?
這就叫做職業的轉型。
有書友說這本書給他提了一個大的醒:自己一直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什么到了50歲還這么累。
原來是 流體智力下降,但自己想干的事跟二三十歲時差不多。
所以我們得知道中年覺醒,善用我們的晶體智力,替換掉我們的流體智力。
5
《不被定義的年齡》
“別讓年齡成為一種心理暗示。”
如果你把它這本書轉發給家里的老人,一定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振奮。
這個作者出了很多的測試題,讓兩個不同國家的老人一塊答題。
答的結果是:其中一個國家老人的表現要比另外一個國家好很多。
原因是什么?文化。
也就是說,我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應該做一些什么樣的事。
不要因為年齡的暗示,而影響到我們過精彩的生活。
我最近也面臨著中年覺醒和被年齡提醒的問題。
于是我一個多月前決定開始背詩。
然后我發現,誒,我小時候背詩背了就忘了,但我這一次背詩以后,發現記得非常清楚。
大腦是可以鍛煉的,而且我現在比小時候更熱愛知識。
所以千萬不要整天逼著你的孩子學習。
當你罵他、吼叫他、逼著他學習時,他的迷走神經系統是非常緊張的,他對于知識是一種排斥的狀態。
就算學會了,轉頭就忘了。
只有讓你的迷走神經系統打開,你才能更加熱愛你所學的這個東西。
你真的熱愛一個東西,你的心才會向他打開。
大家知道記憶是什么嗎? 記憶是想象。
當你回憶一次你過去所發生的事,你就重新刷新了一次這件事情。
因此我們要學一個新東西的時候,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一些舊東西。
所以一個人越是開放、包容、好奇,我們就越容易學得會。
如果內心當中總是自我保護,總是覺得我過去知道的都是對的,那我們想要覆蓋它就變得很難。
PART 02
育兒,學會放手
接下來這一塊叫:育兒,學會放手。
很多書友反饋,現在我講育兒的書越來越少了,說有些書聽不懂。
如果你想要學簡單的工具,可以聽2015年或者2016年以前講的書,這些書里工具很多。
但我越來越覺得 一些簡單的工具,無法改變一個家庭。
現在我就更愿意講一些原理性的書籍。
當你遇到了一本聽不懂的書,你應該為自己驕傲。
1
《成長的覺醒》
“為什么孩子總是'突然'不愛學習了?”
很多人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或者聽了這本書,加入到帆書的。
我要感謝這本書的作者:我自己。
我為什么會寫這本書呢?套用一句很酷的話講, 因為我想看一本這樣的書。
我在做親子教育推廣的這么多年里,觀察到了一個數學現象: 冪次曲線。
孩子到了初三、高一,很多家長會說:為什么我家孩子小時候那么乖,突然之間卻不學習了?
因為學業壓力過大,再加上頭腦當中本身累積的壓力過大,他的頭腦壓力突破閾值了。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孩子還聽話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
那些低年級的家長,應該多去找高二高三的家長聊天,看看他們在討論什么。
可能有抑郁、休學等等。
所以當這個事情發生之前,希望我們能聽聽這本書。
2
《少年發聲》
“問題只有被看到,才能被解決。”
這本書把很多父母看哭了。
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經常在生活當中能夠看到老師的說法、專家的說法。
但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中學生、一個小學生的說法。
因為小孩子他們生活在一個圈子里邊,他不跟你說話。
怎么辦呢?讀讀下面這本書。
這本書采訪了一些心理有問題和一些很陽光健康的孩子。
你一對照就會發現:那些陽光、快樂、開心又有自驅力的孩子,往往跟父母的關系都非常好。
但是那些被逼著學習的孩子,往往到了高二、高三的時候,會說自己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因為沒有人能夠被逼著干一件事情十幾年。
所以也希望大家讀一下這本小小的書。
3
《擁抱那只黑狗》
“面對抑郁,尊重比理解更重要。”
如果真的出了心理問題, 我們面對青少年抑郁,尊重比理解更重要。
這本書叫《擁抱那只黑狗》。作者汪瞻博士,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專門做青少年心理咨詢。
我問他:小孩子玩手機玩得成癮,放不下,請問怎么辦?
他說:這是我們認為比較好治的狀況,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特別喜歡玩手機,代表著他還有熱愛。
他依然有熱愛,他還有一些事能夠調動他的多巴胺,所以這些孩子往往是很容易恢復的。
只要你的溝通方式能夠變得更好一點,他就會就能夠被激發。
我們最怕看到的是連手機都不玩的孩子躺在床上一動不動,門鎖起來。
我說:那家長能做些什么呢?
他說:你可以找一些,你和這個孩子在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家庭出游的照片。
因為那個時候, 孩子和你無一例外地滿臉笑意 。
然后你可以把這些照片打印出來,做成相框,放在孩子去廁所必經路上。
不要再跟他討論關于學習的問題,不用再去批評他,不用再跟他講說“你要再耽誤兩年,你看怎么辦?”
我們都喜歡跟上節奏,覺得別人都18歲上大學,那你也得。
不一定,28歲上大學也可以。
當孩子的大腦恢復輕松,顱內的壓力減少,前額葉皮質開始活躍的時候,他自己會知道自己要學什么。
但他現在頭腦累,他需要休息。
4
《天才的學習方法》
“只有經過科學檢驗的經驗,才叫作方法。”
這本書送給那些喜歡督促學習的家長。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學霸,學習能力很強。
如果一個人學習能力很強,他告訴你應該怎么學習,這個叫做經驗。
但經驗未必具有可遷移性,因為他跟你不一樣。
所以一個經驗能不能夠成為一個理論,需要長期的檢驗。
5
《布魯克林有棵樹》
“貧困的家庭也可以培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這本書每次聽我都會流眼淚。
它是我講的為數不多的小說,根據真人真事寫的。
這家人窮到什么程度呢?經常一個禮拜沒飯吃。
但這時候爸爸就會說咱們開始玩北極探險游戲:現在我們斷了糧,要等待救援。
雖然也餓得很厲害,但是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作者小時候雖然生活在極度貧困的家庭,但她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愛。
等她長大了以后,成為了一個能夠用寫作去打動全世界的人。
這本書讓我特別感動的核心,其實就是無條件的愛。
愛這件事,跟你們家的錢多少其實關系不大。
重點是你是否理解什么叫不威脅、不恐嚇、不交換。
我愛你,我愿意給你買東西,我愿意帶你去旅游,我不需要你向我承諾任何事。
你去做任何事情不需要被威脅、不需要設目標、不需要講回報。
你一定會對你自己負責,你也會為我們負責,我們也會為你負責。
這就叫無條件的愛。
PART 03
創業,張弛有度
很喜歡一句話:書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你可以隨時隨地躲在一本書里邊,去找到自己內心的共鳴。
接下來,我們進入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部分:創業。
AI時代,無論愿不愿意,創業都應該成為你的一項技能。
這是去年我們講的跟創業有關的書:
1
《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
“對未來過度清晰的想象,會阻止偉大的發生。”
為什么萊特兄弟能夠發明出飛機呢?因為他倆以前是賣自行車的。
在他們之前,幾乎所有試圖發明飛機的人都是想學鳥。
很多偉大事物的誕生,都來自于一個完全無法想象到的墊腳石。
這本書的作者,是 Open AI 核心團隊的成員。
Open AI 最原始的一個算法,叫做有趣性算法,簡單來說,就是做有趣的事。
什么是有趣的事呢? 有趣的事很簡單,不要重復就好了。
人會成為萬物之靈長,是因為我們始終在遵循有趣性算法,永遠在努力研究更有意思的事。
一家公司的進化也是如此,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沿著自己要解決的那個問題不斷迭代。
孩子也是如此,假如你對孩子的設想是上重點大學、當科學家,這反而可能會傷害他的生命力。
你對他的未來想象得太具體了。他未來能夠干些什么事,跟他走過的每一個彎路恐怕都有關系。
當我到了這個年紀回看我的人生,我真的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功不唐捐。
我覺得我人生當中所做的每一次,哪怕是糟糕的、失敗的決定,都會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發。
因為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用到我過往的經驗。
2
《漫威》
“當你的公司只剩你一個人的時候,想想漫威。”
接下來這本書是能夠安慰到每一個創業者的書。
談到漫威,大家都知道綠巨人、金剛狼、鋼鐵俠,但不知道這家公司一度有多難過。
整家公司最慘的時候,只剩一個人。
所以不要著急,你要知道一個公司只剩一個人的時候,依然有可能東山再起。
等他把這個值錢的角色都已經賣光了的時候,他突然發現:
有人利用他的角色拍攝電影,并且很受歡迎,進而成為了一家價值百億美金的公司。
人生就是跟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共處,要稍微開心一點。
這次我們來長沙正好趕上大雨,所有人乘坐的飛機都顛簸得很厲害。
我就跟大家講: 飛機顛簸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隨遇而安,不要跟飛機對抗。
你決定不了這個飛機,你只能相信機長。
所以我現在坐飛機就很放松,我可以跟著它起伏,這個就是不確定性。
所以放松點,創業放松點,打不死的就是小強。
3
《潛能覺醒》
“被保護的人,才能勇敢向前。”
希望所有帶團隊的人都應該去聽一下這本書。
想讓一個人敢于做事,我們需要先關心他。
我們每一個創業的領導者、團隊的領導者,或者我們家里邊的家長,就是孩子、員工的安全基地。
所以我們得讓對方感受到全然的被接納:
你可以犯錯,我們要的是你做一個好人,而不是滿足我們的指標要求這么簡單。
這才是真正能夠讓一個團隊有勇氣、敢于承擔責任、敢于做事的關鍵。
任何詳細的指標都不能規定一個人成為一個好人。
因為好人這件事是一個良心活。
讓一個人幫助我們去對齊工作的核心,是他內心的安全感。
他內在有沒有覺得你欣賞他?有沒有覺得你關注他的成長?
有沒有覺得你把他當做一個人,而不是當做一個工具?
這才是領導力非常重要的核心。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知道:
你不應把他當做一個考試學習的機器,他是一個人,他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他可以做決定。
你會支持他,這時候他才能夠義無反顧地努力。
4
《現金為王》
“手上的錢越多,花得越快。”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讓我知道了帕金森定律:
如果你手上有足夠多的錢,你花錢就會更加大手大腳。
如果你希望讓你的公司有利潤,這個作者的建議是最好先把利潤留出來。
他自己做了很多企業,而且很懂財務。
他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有任何收入,立刻先拿百分之十幾放到一個賬戶上,不要再動了。
那個錢跟你沒關系,那就是利潤,然后接下來只要這點錢不花完,這公司就破不了產。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么簡單的方法,它很可能就能夠改善我們的財務狀況。
5
《一如既往》
“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的。”
很多人來聽演講的時候都想聽:能不能預測一下未來?
但我每次演講從來不預測未來,因為預測未來這件事毫無意義,未來根本無法預測。
未來是由大量的不確定性組成的。
那些在未來依然不變的東西,才決定了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在將來有沒有價值。
這個作者濃縮了23條他認為在未來不會變的東西。
幾乎每一條我都認同 。
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的。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東西是難以有標準的。
如果你要打造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你可以去尋找圖紙。
但是這個世界有大量的東西無法度量,比如說愛,比如說審美,比如說情懷。
很多人經常問這樣的問題,說你讓我少管點孩子,對吧?但是又不能完全放手。我應該如何平衡?
最終的答案只有一個:把握好這個度。
應該怎么把握呢?這個度是來自于你人生的位移。
當你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然后你的人生產生了位移之后,這個問題不再是一個問題。
只有在我們自己身上下功夫,讓我的人生境界提高,讓自己不再會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了解決。
這也就是愛因斯坦講的: 解決一個困難問題的答案,一定不在這個問題相同的層面之上。
只有脫離了這個層面,這個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
這就是人生困難的地方,也是人生美妙的地方,不要把這些困難當做無聊或者折磨,而把它當做人生這個游戲最有趣的抓手。
我們就是在玩這個游戲,我們希望自己走的時候能夠跟來的時候有一些不一樣,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PART 04
視野,打破邊界
接下來我們回顧一下我特別喜歡的拓寬視野的部分。
這里面的書都很有趣,有歷史書,有哲學書,甚至物理書。
如果你愿意學中國史的話,順著我們講過的書聽一遍,基本上也就差不多捋順了。
1
《在云端》
“這本書讓你更熱愛飛行。”
我們首先回顧《在云端》這本書。
如果你有恐飛癥,那么一定要讀一下這本書。
我自從讀完這本書之后,就特別期待飛行。
這本書把飛行這件事情從進入航站樓開始,到飛機起飛降落整個過程,所有有關的物理學知識全部給你講了一遍,特別有意思。
我很喜歡這一類的科普書,因為它真的借由我們所熟悉的生活,讓我們了解了那么多的物理學的知識。
2
《達摩流浪者》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接下來這本書送給所有覺得生活壓力很大的人。
這本書里邊最有名的一句話叫做: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為什么一個人哪怕做個流浪漢,也能 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因為他在走入自己的內心。
我們很多人每天在努力賺更多的錢,無非是為了還房貸、交學費、留下養老錢。
但很多人的錢可能這輩子都花不完,但他一直都覺得不安全,因為他從來沒有走入自己的內心。
《瓦爾登湖》里講過: 從圓心到圓周有多少條半徑,就有多少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讀書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我們增加思維的靈活性,知道原來人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夢想過,說我要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我要來一個流浪。
一個人上路的流浪成本可能太高了,那讀下這本書,它替你走了一遍,這就是書籍的意義。
你腦海當中的書籍,就是你的朋友圈。
我們腦海當中可以裝很多人,裝很多了不起的作者、了不起的人物、歷史。
這些人都是你的朋友圈,他們能夠給你出主意,能夠幫助你,能夠讓你增加思維的靈活度。
進而你發現其實人生豁然開朗,沒有人能夠限制你的自由。
3
《智人之上》
“一定要小心天真的信息觀。”
這本書的作者我們都很熟悉,他寫過《人類簡史》《未來簡史》。
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 天真的信息觀。
有很多熱愛AI、高科技的人會認為只要信息足夠多,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但作者用歷史上發生的種種事來論證,說世界從來不是因為信息越多就變得越好的。
這本書是幫大家去反思、去提醒的:
當所有人都在為AI歡呼的時候,人類永遠要有一點警惕性。
4
《第三個千年思維》
“第三個千年剛剛過去2%,我們依然大有可為。”
這本書有一條觀點擊中了我:
我們能夠從經驗當中學到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錯的。
為什么呢?因為經驗里包含了太多的噪聲,而非信號。
這里就存在一個術語,叫信噪比,也就是信息和噪聲的比例。
如果信息和噪聲的比例高,那么你更容易識別信息;如果信息和噪聲的比例特別低,你就很容易誤判。
我們從過去經驗當中簡單地總結出來的東西,其實都非常危險,信噪比不高。
你要相信的,是自己從經驗當中記錄、觀察,排除掉所有不同的干擾因素的東西。
大家如果想提升自己思維的質量,可以聽一下這本書。
如果我們的思維停留在過去前兩個千年,依然只相信經驗,就會犯很多的錯誤。
值得安慰的是,作者說:第三個千年剛剛過去了2%,我們依然大有可為。
PART 05
下一知識年度新書預告
今天演講的最后一部分,照例要匯報一下未來一年我會給大家講的一些書。
咱們今天可以先期待一下:
《這本書可能救你的命》《我從達爾文那學到的投資知識》《雙面暴君》《孤獨經濟》《這兒可沒人讀托爾斯泰 》《我可能錯了》《圖書館》《芯片戰爭》《一生萬物》《情緒雞尾酒》......
你的命運本身就是由大量的文字構成的,而讀書就意味著你在這些文字當中加入過很多更有含量的東西。
所以我們特別期待,大家明年能夠跟著我們一塊接著讀更多、更有意思的好書。
最后,衷心感謝今晚來到現場和收看直播的每一位觀眾。
謝謝大家,我們明年再見!
*以上包含廣告
*文章為樊登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文章轉載于“帆書樊登講書”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