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簡稱上海車展)迎來首批專業觀眾。
海內外100多臺新車現場發布,無疑是本屆上海車展的一大亮點,但是懂車的“行家”們,卻發現上海車展的另一個寶藏展區,雖然不像各大品牌爭相展示新車那般“秀肌肉”,但憑借“聰明的大腦”依然人滿為患。
本屆上海車展科技公司及供應鏈參展企業數量明顯增多,展區面積創新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今年的上海車展可以看出,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科技與汽車的深度融合在進一步加速,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智能汽車上的應用更加深入,成為行業創新的新熱點。
從幕后到臺前
據記者觀察,電池能源、智能駕駛、汽車芯片、智能座艙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幾乎都能在上海車展找到首發新品。
比如,全球動力電池霸主寧德時代,全球市占率高達37%,在上海車展首發多項最新電池產品與技術,包括曾在春晚亮相的eVTOL實機登場、巧克力換電站100秒模擬換電等。商湯絕影也在車展上首發“4D世界模型+強化學習”端到端智駕、行業首個車載AI操作系統內核和情感交互引擎三大AI創新產品。
佛瑞亞的展臺是封閉式設計,主要為了方便行業交流考慮。
法國佛瑞亞集團以近800平方米的面積,拿下汽車供應鏈館最大的展位。據了解,今年的上海車展是佛瑞亞集團唯一參加的全球A級汽車展會。之所以投資這么多,也是因為佛瑞亞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此次參展,佛瑞亞展示了9款全球首發展品,以及一系列前沿的、由人工智能和軟件驅動的可持續創新產品。
佛瑞亞設計了封閉展臺,核心展品需要預約才能參觀,這意味著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到最前沿的技術。盡管如此,佛瑞亞封閉展臺的人流仍然絡繹不絕,開展首日,企業就接待了近千名訪客。
自第十九屆開始,上海車展特別設置了汽車科技與供應鏈展館,本屆零部件企業參與度進一步提高,參展企業數量較上屆明顯增長,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半導體和芯片企業首次亮相,展區展出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
過去,汽車供應鏈企業因為不直接面向消費市場,較少在車展露面,但現在科技和供應鏈企業參加車展的熱情卻越來越高。行業的快速迭代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每一家供應鏈企業都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在全新格局下,越來越多供應鏈企業開始注重影響力建設,加深與本地供應鏈的共建,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
上下游迎來增量
在上海車展逛展期間,記者愈發感受到,國內汽車產業的強大生態系統,對經濟的影響和推動力早已超出了傳統制造業的界限。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產業鏈不斷擴展,產業邊界日漸模糊,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紛紛融入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變得更加緊密和深入。
HRC(亨睿碳纖維)展臺正中央,有一臺全球最大的單體殼碳艙。據悉,此款超級碳艙由HRC為客戶定制開發,較傳統鋼鋁方案減重30%,輕量化系數突破行業極限。
HRC超級碳艙。
作為復合材料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HRC為下游的主機廠提供內外飾件、結構部件、碳倉等多個類別的量產產品,這是企業第三次參加車展。相比前兩屆,市場總監陳文瑾觀察到,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在為供應鏈帶來整體機遇。
陳文瑾表示,隨著中國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上游供應商意識到汽車零部件是一個增量市場,此時配合中間環節進行定向開發的意愿就更加強烈。“下游就更不用說了。”當主機廠競爭越來越激烈,差異化打法或提高產品附加值顯得更加重要,對包括碳纖維產品在內的材料、設計、外觀等進行創新,成為提高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一來一回,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都因此迎來了增量市場。“可以說正是中國汽車制造業的不斷發展,為供應鏈提供了這樣的整體機遇。”陳文瑾說。
特別是歷經前幾年的經濟大環境,更多跨國企業注意到,憑借高效的生產與供應能力,中國汽車供應鏈成功填補了部分海外市場因供應短缺形成的需求缺口。展現出非凡韌性,讓跨國企業紛紛伸出橄欖枝。
本屆上海車展上,美國蓋瑞特公司與陜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宣布,將聯合開發面向中重型卡車的先進電驅橋系統的量產項目,將會在中國完成研發和制造,計劃推向全球市場。這對蓋瑞特來說,這其實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在蓋瑞特展臺展出的新一代氫燃料電池電動空壓機,同樣是“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產品。
在中國市場,蓋瑞特的本土化策略是其成功的關鍵。通過前瞻性的“東方服務東方”策略,蓋瑞特在管理決策、供應鏈和研發三大領域均實現了深度本土化。中國區高管團隊由經驗豐富的本土人員組成,實現快速決策的本土化管理。此外,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供應鏈本土化采購率高達90%以上。蓋瑞特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張越表示:“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減排和零排放技術需求,我們將充分發揮本地研發與制造能力,持續為中國客戶提供定制化、高性能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另一家美國企業安波福頻頻加大對華投資步伐。去年相繼設立新的風河上海軟件中心、常熟汽車技術研發中心,并投資了中國本土企業智駕科技企業。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安波福提出要全速推進本地化戰略2.0,進一步打造百分百國產化、完全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同時,安波福還希望通過深入的本地化,帶動更多國內供應鏈合作伙伴接入全球市場。其目標是,至2027年實現國內供應鏈的全球覆蓋,支持本地客戶的出海布局,在植根中國的同時服務全球市場。
“在中國為全球”的新闡釋
正是基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優勢,國產供應鏈也從模仿者轉型成創新者,出海也成了國產汽車的必由之路。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比亞迪等車企,紛紛在海外市場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586萬輛,同比增長19%,相比之下,日本同期汽車出口量為421萬輛,這也意味著,中國汽車出口已經連續兩年超越日本,再登全球榜首位置,中國汽車出海也迎來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國產汽車出口高速增長,不僅有市場大環境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國內汽車產業的內生性增長。一方面,前幾年,中國汽車供應鏈展現出非凡韌性,憑借高效的生產與供應能力,成功填補了部分海外市場因供應短缺形成的需求缺口。與此同時,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持續發力,始終走在全球前列,也贏得了更多海外消費者的信賴與認可。
德國博澤是一家汽車車門、尾門和座椅研發及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每三輛新車中,就有一輛配備有博澤的產品。博澤集團CEO兼首席運營官施坦芬·克魯格今年已經第二次來到上海,這次逛上海車展,讓他頗有感觸。“你能清楚地看到市場的變化。現在我們在汽車展會里,看到的都是電車,場館里到處都是網絡達人,但幾年前我們在場館里聞到的還是汽油味。”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讓中外供應鏈企業都感受到了壓力。但施坦芬·克魯格卻覺得市場的變化非常有趣。“現在我們在汽車展會里,看到的都是電車,場館里到處都是網絡達人,但幾年前我們在場館里聞到的還是汽油味。”
施坦芬·克魯格說之后會來得更多,因為如果不在中國成功,就很難在全球成功。“中國車企在世界其他地區更加活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們的目標是為他們以及全球客戶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
克魯格介紹,當前中國汽車對海外輸出仍然以出口為主,但未來中國車企一定會在世界其他地方開發生產基地,而博澤就可以利用其全球基地的優勢,幫助中國車企出海。目前,博澤在2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8個駐地及約3萬名員工,集團2024年銷售額達到77億歐元。
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正在展臺接待行業客戶。吳丹璐攝
“有人認為外企提‘In China for Global(在中國為全球)’是因為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但這種情況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現在提‘In China for Global’,更多是希望把中國的技術輸出到海外,或者與中國企業一起出海。”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說。
原標題:《上海車展今天迎來首批專業觀眾,10萬㎡供應鏈展區面積創新高》
欄目主編:李曄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查睿 吳丹璐 劉惠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