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永遠是不見棺材不流淚、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其實兵仙韓信就是這樣一種人。一直處于兩種極端,最后不容于大漢朝廷,以謀反之罪被當時留守長安的呂雉通過蕭何把他騙進了長樂宮,讓一群宮女給弄死了。面對最終的死亡,韓信終于追悔莫及了,他憤怒、不甘、無奈、懊惱地大呼:“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其實也就是后悔沒有在齊國造劉邦的反!
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可吃的,只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樣的冷嘲熱諷!
所以我們的朋友們,要明白生活和學習其實不是一回事。學習上,面對自己不會的選擇題,可以隨去蒙一個,寧愿選錯也不要空著不選;但是在生活中,很多重大選擇卻恰恰相反,寧愿空著也不能亂選。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擇偶問題、社交問題。
那么,蒯通當初究竟跟韓信說了什么讓韓信臨死之前后悔沒有聽他的話呢?
蒯通原名蒯徹,后世文人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諱,便把他的名字改成了“蒯通”。他本來是趙國的謀士,跟李左車一樣,都是在趙國滅亡之后,順勢為韓信效力的。
蒯通其實跟李左車一樣,都是算得上是能人異士。他一生給韓信提了兩個足以改變韓信人生命運的意見,第一個便是勸韓信裝聾作啞地偷襲齊國,成為齊國的實際控制者;第二個便是韓信成為實際上的齊王之后,蒯通勸他要順勢跟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蒯通這兩個戰略性意見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要么就都聽,要么就都不能聽,但韓信卻偏偏聽從了第一個而拒絕了第二個。說句實在話,不光韓信他自己本人在臨死前想不通了,就算我們這些后世看客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聰明的韓信,為什么老干這種虎頭蛇尾的事情呢?你坑死隊友酈食其和你背叛劉邦自立不是一回事嗎?你以為你坑死了酈食其,然后說你堅決擁護劉邦,劉邦還會相信你嗎?這種事情就是個判斷題,不是對就是錯嘛,怎么能這么和稀泥呢?
咱們來看看蒯通當時具體是怎么勸說韓信的吧:
韓信在接受蒯通第一個意見之后,趁著齊國主動放棄防守的有利時機,順利從平原津渡過濟水天險,暢通無阻地推進戰線,最后在歷下城(今濟南歷下區)擊潰猝不及防的齊軍主力,兵鋒直指齊國首都,逼得田廣、田橫等人帶著殘部東躲西藏,并向項羽求救。
項羽當時正跟劉邦在廣武山一線對峙,本來就分身乏術,況且項羽跟齊國的恩怨錯綜復雜,齊王田廣并不是項羽封的,而是他叔叔田橫以反對項羽的名義擁立的。按道理,項羽完全可以對齊國的生死置之不理。但是,為了顧全大局,項羽還是決定要救齊。
所以,咱們后世有些人為了抹黑項羽,不分青紅皂白地說人家項羽心胸狹窄,這其實不太客觀的。
但是呢?從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的項羽還是犯了一個戰略錯誤。救齊這種不容有失的緊急事情,項羽其實應該像之前多次回師彭城救急一樣,應該親自帶隊的。對面領軍的是已經掃平北方五國的韓信,你讓其他將領領兵出征,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若真要失敗了,原本楚軍這些年的消耗已經相當嚴重了,再經此重大打擊,實力、士氣各方面都會雪上加霜。
可能是項羽對韓信的恐怖性認知不足,也可能是之前曹咎不顧項羽的再三叮囑中了劉邦的激將法而丟失成皋讓項羽不太放心其他將領替自己坐鎮前線了,總之項羽最后沒有親自帶兵去救齊,而是讓麾下大將龍且帶領十萬楚兵去救齊。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項羽這些年被劉邦和彭越各種反反復復的襲擾搞得徹底憤怒了,想死死地盯住劉邦往死里打。又或者是因為齊地離當時的光武前線太遠,萬一這邊有事了,自己回援也來不及了。
看到沒有?這就是弱者的無奈,怎么選都不會那么完美,永遠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項羽選擇讓龍且掛帥救齊,其實也不算啥完全的輕敵,因為龍且也是一員驍將,他曾在七個月之內就平定了造反的九江王英布,作戰能力也是擺在那里的。
只是項羽可能不知道降維打擊的嚴重性,當時天下的大宗師就他和韓信,其余的戰將不管是八品還是九品,在他們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原本作戰能力非常彪悍的龍且在韓信面前卻成了待宰的羔羊,濰水一戰,龍且率領的十萬楚軍全部給齊國陪葬了,被韓信給吞了。
龍且連同十萬楚軍的全軍覆沒最終成為了項羽心理崩潰的一根稻草。這些年,項羽率部四處征戰、頻繁救火,早已身心疲憊、損傷嚴重,這一戰損失了十萬楚軍,相當于要了項羽半條命,以后到哪里去召集這么多的精銳老兵呢?另一方面,本來已經被項羽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劉邦和彭越,被這么一解壓、一刺激,更加頑強地嘚瑟了。
此消彼長之下,一輩子不愿意向他人低頭的項羽,終于學會向現實卑躬屈膝了。他派自己的外交官武涉遠赴齊地去找韓信議和了。
武涉游說韓信的時候,其實已經把道理說得很通透了。大致意思是劉邦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但不可同富貴,這些年劉邦各種背信棄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韓信死心塌地地為他效命,最終結局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這么干不值當。現在你韓信坐擁三齊,麾下精兵數十萬,連我們項王拿你都沒辦法,劉邦就更不能把你怎么樣了。這是你趁機獨立的好機會。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要相信我們項王這么建議是真心為你好,我不是勸你歸順項王,而是勸你三分天下,誠意滿滿啦!
武涉這番話是不是肺腑之言?當然是啦!因為人家說的全是事實。劉邦確實一直就是反復無常、背信棄義的道德小人嘛,也確實沒有跟兄弟們同享榮華富貴的高風亮節嘛。而且武涉也確實沒有勸說韓信歸順項羽,而是勸韓信從自身利益出發,三足鼎立,靜觀天下之變呀!
但是,韓信這人固執起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他以自己不忘劉邦當年知遇之恩為由拒絕了項羽和武涉的一番好意。你韓信真的心心念念當年劉邦的知遇之恩,你在趙地能那么干?你能不顧酈食其的死活去偷襲齊國?這樣的韓信怎么能讓人不懷疑他是又當又立呢?
這還沒完,讓大家震碎三觀的事情還在后面。拒絕武涉之后,韓信居然主動派人去劉邦那里討要“齊王”之名。理由是自己剛剛平定齊地,形勢還不太穩定,需要劉邦先封自己為“齊王”,自己治理齊地就更加名正言順了,等把齊地理順了,由不由自己當齊王再說……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原本你在齊地不自立,將來還可以掩蓋你當初坑死酈食其、偷襲齊地的罪行。但你這主動討要“齊王”之名,不就變成了“黃泥巴掉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嗎?
唉!就韓信這腦回路,一般人還真理解不了!
這個時候,韓信身邊的蒯通表示自己看不下去了,自己怎么就攤上這么一個稀里糊涂的主子呢?但是,在其位謀其職吧,該說的還是跟韓信說清楚吧!于是,蒯通便主動找到了韓信,再次推心置腹地勸諫了起來。
武涉走后,蒯通便跟韓信說,自己曾經跟高人學過相人之術,從韓信的面相上來看,最多就是一個侯爵的命,還隱藏著各種大風險。但是從韓信的背形來看,韓信是可以尊貴到極致的。
蒯通講這話的用意是什么?人家就差沒有明講了,你韓信要是就這樣小富即安,將來能不能在一個侯爵上平安著陸都不知道,你還想當王爺,自己找死唄!要真想當王爺,趕緊自立呀!你見過哪個王爺是這么跟個怨婦一樣要過來的,都是自己打出來、拼出來的呀!
韓信應該是上心了,所以趕緊要求蒯通跟自己進一步解釋。
蒯通隨即展開了下面一段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示范勸說:
第一,天下反秦是大勢所趨,這些年這么多人揭竿而起,以反秦之名自立為王,這是形勢所需,大家都不會太在意。但是現在秦朝已經覆滅了,之前那些自立的王爺、侯爺也越打越少了,現在也就項王、漢王在搞兩極爭霸了。啥意思?以前群雄并起是大勢所趨,將來重歸一統也是大勢所趨,你韓信要么甘心屈居人下,要么就趕快獨立自主,想像之前那些人那樣渾水摸魚地過把諸侯癮,那是不現實的。
第二,現在項王和漢王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正是你最好的機會。為啥呢?兩大陣營旗鼓相當,天下人不知道該怎么站隊嘛!項羽雖然能打,但是這些年被劉邦發動群毆給拖住了,展不開手腳了;劉邦雖然這么多年處處挨打,但是就跟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一直都能吊著一口氣,不停的卷土重來。天下人選誰都有道理,但又都沒道理。所以,這就是一個僵局。在僵局之下,你韓信選擇袖手旁觀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
第三,項羽和劉邦兩人現在已經耗到白熱化階段了,都得有求于你,你就是那個主宰天下歸宿和他人命運的大神呀。你幫項羽,項羽就獲勝,你幫劉邦,項羽就完蛋。原本你閉著眼睛隨便選都沒錯。但是依我之見,你還不如暫時誰也不幫,讓項羽和劉邦都能暫時活下去,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樣你就可以坐擁三齊、聯合燕趙,成為操控天下命運的第三方勢力。怕個毛,項羽和劉邦誰敢招惹你?誰招惹你,你就聯合另一方去打誰!
第四,不要覺得什么后怕,三角形是最穩定的,項羽和劉邦都拿你沒辦法。也不要擔心自己政治聲望不夠,之前的魏豹、趙歇、田廣誰又是眾望所歸的諸侯王呢?也不要有什么道德負擔,這個亂世誰又真的對得起誰呢?不都是強者為王嗎?更不要擔心自己弄不過項羽或者劉邦,賬面上的實力你不比他們差,齊國自春秋時期以來就是天下強國,而且你還征服過整個北方,還可以南控淮、泗之地,只要能禮賢下士、恩撫鄰邦,跟他們平分秋色一點問題都沒有。
第五,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給了你這么一個好機會,要是你自己放棄了,那就不是你自己覺得對不對得起自己的問題了,而是會讓很多有識之士對你深感失望的。他們對你失望了,就會死心塌地地去選擇劉邦或者項羽,到時候等到劉邦和項羽分出勝負,你就是死路一條了。
蒯通這一番話說得透徹不?比當初李左車那番話說得透徹多了呀,都不帶半點拐彎抹角了,全是直接的靈魂拷問呀!但是韓信聽進去了嗎?要說完全沒聽進去那是不可能的,但要說真的聽進去了,韓信那種內心的糾結卻真讓人捉急,他跟蒯通說,漢王待我不薄,車子、衣服、食物都跟我分享了,這么做我良心過不去,感覺對不住他呀!
蒯通心里省略了無數個字,接著給韓信解釋:
你覺得你跟漢王感情好,想要以死相報,這種想法很危險啦!感情這玩意一方面是相互的,另一方面是經不起利益考驗的呀!
比如當初的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馀最開始是不是生死之交?后面呢?兩人就因為一點權力之爭變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對頭。人與人之間,其實大多就跟張耳和陳馀一樣,好的時候恨不得同穿一條褲子,但是恨起來了卻恨不得要親手弄死對方。為什么呢?欲壑難填、人心難測嘛!
你現在覺得你跟漢王感情深厚,你不想辜負他,這是你單方面在講信義道德。但你要了解漢王會不會跟你講感情恩義呀!你跟漢王的關系好,能好到當初張耳和陳馀那種程度嗎?就算能,你現在和漢王之間的利益沖突已經遠超張耳和陳馀當初的利益沖突了,張耳和陳馀都能鬧翻,你憑什么認為漢王不會跟你翻臉呢?別傻了,別再認為漢王會把你當成心頭肉給捧著了,自己的命運自己去掌握吧。
再往前面去講,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文種是不是對勾踐有興滅繼絕之功?但后面勾踐稱霸中原時,是不是卸磨殺驢地把他給弄死了?俗話說“飛鳥盡,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你在漢王心目之中早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危險分子了。
你現在已經立下了不賞之功了,功高震主已成定局了。歸附楚國,楚人不信任你;歸附漢國,漢人害怕你。你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那些跟隨自己東征西討的將士們考慮呀!你想歸附誰呢?你又能歸附誰呢?你想對得起誰呢?你又能對得起誰呢?幫人打工打到你這份上,你基本上就沒得選了,不自立是死路一條,自立還有一線生機。
可是,盡管蒯通把話說得這么透徹了,但韓信還是猶豫不決,讓蒯通先退下,讓自己再考慮一下。其實考慮個毛線,你韓信要是沒有坑死酈食其、沒有要挾劉邦冊封你為齊王,你確實還可以考慮,但是你早已頻繁突破劉邦的底線,還有回旋的余地嗎?
第二天,蒯通還是不死心地再勸了韓信一番,但依然被韓信模棱兩可地拒絕了。氣得蒯通只好裝瘋賣傻地主動脫離了韓信,轉行到民間當了個巫師。
后來,人老成精的劉邦在張良的提醒下,假戲真做,不光欲揚先抑地把韓信的“假齊王”提為了“真齊王”,還許諾,只要韓信愿意出兵剿滅項羽,地盤、銀子、美女,統統都有。
讓人無語的是,韓信還真就這么落袋為安了,死心塌地要跟劉邦哥哥白頭到老了。
就上述這么個情況,韓信最后被逼無路可走,密謀造反卻被人告發,從而被呂雉先發制人,騙進長樂宮給弄死了,臨死之前不甘地說自己后悔沒有聽從蒯通之言,怨誰呢?難道你韓信真的不覺得自己的問題太大了嗎?隨便舉一個例子,你臨死之前大喊“悔不聽蒯通之言”,這不相當于臨死之前還把蒯通拉上墊背了嗎?劉邦和呂雉能輕易放過蒯通嗎?
韓信是一個傳統的“士”,性格上有很重的“士為知己者死”的道德包袱,想對劉邦問心無愧、從一而終,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推崇的。但是咱們還是要講一講一些善惡的對等邏輯。
咱們為什么要講世間無善無惡呢?因為“善惡”其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該善的時候咱們要善,該惡的時候咱們要惡,要做到既有菩薩低眉也有金剛怒目……也就是大家以什么方式去對待他人,要取決于具體的環境、對象,要參考他人是怎么對你的。比如人家都騎在你脖子上拉屎撒尿了,你還說什么自己要對他很禮貌,那不是胡扯嗎?
其實韓信但凡多懂一點點人情世故,都不至于一輩子活得這么糾結、被動。劉邦值得你韓信去付出真心嗎?劉邦又對你韓信付出真心過嗎?劉邦狠起來連老婆孩子還有老爹都可以不要,他會深深地愛著你韓信這么一個外人?劉邦打彭城之戰時,為什么讓你在關中坐冷板凳呢?他在修武為什么會偷走你的兵權而不是直接要走你的兵權呢?還有,他為什么一直在你身邊安插著曹參、灌嬰、周勃、樊噲這樣的親信呢?人家就沒有把你當作自己人看嘛!
可你韓信就是一個道德水準極高的人,就是一個寧可別人對不起你、也不愿意對不起別人的道德君子,那也沒問題。可你自己摸摸你的良心,你這一路走來,內心之中動了多少次歪心思?干了多少件讓人沒法想通、沒法原諒的事情?韓信同學,君子這種評價要別人認可才有用,自我感覺那是自欺欺人啦。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韓信其實在齊國是應該自立的!因為這已經不是什么最佳選擇的問題,而是唯一選擇的問題了。不自立,必死無疑;自立,生死未卜。不就這么簡單嗎?
最后,我們來回答一下有些朋友的反對理由哦。他們的大致意思是劉邦當時在韓信身邊安插了曹參、灌嬰、周勃、樊噲等親信,所以只要韓信敢自立,這些人就會趁機要了韓信的命。這個其實是無稽之談哈,韓信的治軍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哈,只要沒有被偷走兵符,這支由韓信在趙地親手招募、逐步整編的部隊,曹參等人是翻不了天的。
這個問題咱們不過多解釋了,能夠理解“創始人”這三個字的含金量的朋友,應該都不會糾結這種假想問題。而且軍隊管理其實是一個成熟的體系,兵變沒那么容易。比如項羽當年兵變殺死宋義而奪取兵權一個最核心的因素就是5萬楚軍其實很多骨干就是原來的項家軍成員。而且,退一萬步講,就是曹參他們能夠策反一部分兵力,跟韓信搞分裂,韓信要平定他們也是很容易的。
另外,韓信要是真有心自立,也不會對曹參他們沒有一點約束和防范的。削權、監控甚至直接清除,這些都是少不了的。這點常識,韓信應該會有的。即便他沒有,蒯通、李左車那樣的人才也會提醒他的。
韓信當時有多少兵馬呢?30多萬。即便要自立門戶可能要經過幾輪清洗,但最終留下來的部隊不會太少。這樣的兵力放在韓信手里,給人的想象空間是無限大的。劉邦當時有20萬兵力,而項羽只有10萬疲憊之師了。
而且,這些年從秦末天下大亂再到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基本上把天下打成篩子了。但韓信此時占據的齊國,相對來說,城池還算是比較完整的。齊國還有東秦之稱,坐擁泰山山脈和濟水水脈兩大天險。也就是說,從產業的優質程度上來講,韓信也是有一定優勢的。
但是,韓信有沒有他的短板呢?有!韓信的短板其實跟項羽比較類似,打天下在行,治天下會比較欠缺。所以說,韓信在齊國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之后,能不能笑到最后確實還有很大的變數。
給出個人的觀點吧,不一定正確,僅供大家參考!個人覺得要是真的三足鼎立了,笑到最后的那個人可能是項羽!因為劉邦畢竟年齡擺在那里,再熬幾年就要走人了,劉邦一走,大漢集團就沒人能接替他了,樹倒猢猻散是必然的。劉邦被排除之后,項羽和韓信相比,在政治上的優勢還是要大得多,真要兩人對決,項羽的勝算還是要大一點。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后世人的意淫罷了,就圖個樂吧!沒必要太當真。
最后,只是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從韓信身上去反思到一點什么,“彼之蜜餞,汝之砒霜”這種事情,大家要多多謹慎去思考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