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等地,“假裝上班公司”悄然興起。所謂“假裝上班”,是指花錢獲得“辦公室”環境的共享辦公服務。這一現象迅速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不就是花錢去“上班”嗎?“假裝上班”究竟圖什么?
帶著好奇心,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一些“假裝上班公司”發現,此類“公司”只是一種工作理念或營銷方式,沒有任何一家真正懸掛與“假裝上班公司”對應的營業執照或企業標識,里面聚集的也都是一群認真工作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有些人需要這里廉價的共享工位,有些人正在尋找創業合作,還有人只是想擁有一個上班之外的情緒“避風港”。
看似普通的辦公場景,卻因門口貼著的“假裝上班公司”標簽而引發熱議。當輿論場忙著嘲諷“花錢上班”的荒誕時,真正走進這些空間會發現:格子間里沒有“假裝”,工位上躍動著的,正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真實的工作圖景。
所謂“假裝上班公司”,實則是共享經濟與靈活就業碰撞出的新型辦公形態,在望京某律所改造的共享空間里,自媒體創作者正在剪輯視頻,電商客服對著三塊屏幕同時回復咨詢,創業團隊在白板上勾畫商業模型。這些被貼上“假裝”標簽的年輕人,恰恰在以最認真的姿態重構著工作的定義。
這種現象折射出就業市場的深層變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超2億,其中35歲以下占比接近七成。當遠程辦公、數字游民成為新常態,人們對工作空間的需求早已突破傳統寫字樓的邊界。在燕郊的農場共享空間里,設計師對著稻田敲代碼;在直播公司的“假裝工位”上,創業者們互相嫁接資源。這些看似錯位的場景,實則是新經濟形態催生的必然產物。
那些被誤讀為“假裝”的行為,本質上是對抗生存焦慮的積極策略,失業者在此保持工作節奏,避免技能斷層;全職媽媽找到脫離家庭角色的喘息空間;斜杠青年則通過場景切換激發創造力。就像本然農場的來訪者,他們在西紅柿藤蔓間處理郵件,反而獲得了城市格子間里稀缺的思維活性。這不是逃避現實的偽裝,而是主動重構生活秩序的智慧。
這種空間共享更催生了獨特的協同生態。在律所空間,知識付費創作者與法律顧問自然形成內容聯盟;自媒體公司的閑置直播間,成為電商主播與視頻剪輯師的合作樞紐。共享空間使用者互通有元,更容易在此達成業務合作。當“假裝上班”的標簽褪去,顯露出的正是小微企業抱團取暖的生存之道。
這些空間更像是數字游民的“充電樁”,海淀區的程序員在此對接外包項目,燕郊農場里的數字游民組合成臨時團隊,所謂的“假裝”,實則是將工作從時間牢籠中解放,重構為可拼接的生命模塊,傳統職場中的權力規訓正在被解構為可選擇的游戲道具。
未來的辦公生態必將更趨多元。隨著人社部“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等政策的落地,這些游走在傳統職場邊緣的工作方式正在獲得制度性確認。或許不久后,“假裝上班公司”將演變為“創新協作社區”,而今天的爭議終將成為數字文明進程中的有趣注腳。
在這個萬物皆可共享的時代,工作的本質不再是空間占有,而是價值創造。那些在“假裝上班公司”里認真工作的身影,恰如數字經濟浪潮中的弄潮兒,他們不需要表演職場的話劇,因為他們正在書寫屬于自己的時代劇本。當斜陽透過農場的玻璃窗灑在電腦屏幕上,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更接近工作本質的存在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