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5日訊(記者 閆軍)頭部代銷平臺螞蟻基金大動作引發市場關注,近日,螞蟻基金發布了指數投資服務平臺“指數+”,在這個平臺上,重點為投資者提供兩類產品:一是核心寬基指增產品,二是行業指數產品。
簡而言之,場外工具的提供將成為今年螞蟻基金產品發力上的最大看點之一。據了解,螞蟻基金在今年年初確立了場外指數增強基金作為接下來的業務重點。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副總裁鄭艷蘭表示,震蕩上行和結構分化的市場環境中,指數增強基金超額收益既“穩”且“增”,能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分散配置,提升長期收益體感。
從市場觀察人士來看,在中證A500、科創綜指等場外首發產品試水之后,當下的螞蟻基金似乎正在試圖撕掉“余額寶”“網紅債基”等標簽,開始更為大踏步在指“數技+”上進行嘗試,來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為何選擇場外指增產品作為發力點?
二是指數增強基金現狀如何?
三是基金公司怎么看?指增的規模空間如何?
四是互聯網、銀行代銷渠道在今年產品選擇上已有分化之勢。
螞蟻基金今年發力場外指增產品
可以說,場內ETF爆發,讓螞蟻基金看到了場外投資的空間。
就在4月17日,境內ETF規模突破4萬億,其中滬深300ETF合計規模再破萬億元。場內ETF成為指數行業第一輪爆發主力,而場外指數基金擁有更廣泛的大眾客群、更靈活的投資策略,投資熱度在不斷走高。
指數基金憑借門檻低、分散透明、追蹤清晰等優勢,讓更多大眾投資者投得起、拿得住、賺得到。
螞蟻基金發布的場外指數投資者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投資者平均持倉2000元,累計超1100萬人開啟指數基金定投,平均持有時長1239天。2024年投資者平均收益率為4.14%。
與此同時,快速增長的規模和投資者的認知水平、收益預期仍存在落差。螞蟻基金調研數據顯示,投資者對于指數基金排前三的困惑是不知道何時選、選什么、看不懂,對指數基金的超額回報也有更高需求,其中,近4成基民不知道選什么。
互聯網公司向來懂得洞察客戶需求。在“指數+”平臺,主要提供兩大類產品:
一是核心寬基為主的增強基金。圍繞著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科創綜指等核心寬基指數,螞蟻基金篩選了一批核心寬基指數增強基金,歷史上每年都跑贏了追蹤指數。針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還對這些基金提出了控制行業偏離度,降低增強收益的波動風險等要求。
為何選擇指增產品作為業務發力重點,富國基金副總經理李笑薇認為,A股市場有獲取超額收益的空間,指數增強基金結合了指數基金和主動基金的優勢,能滿足投資者對被動投資和超額收益的雙重需求,場外個人投資者對其的需求潛力較大,是行業未來布局的方向。
二是行業指數基金。行業指數基金投資擇時尤為重要,因此,螞蟻基金在平臺上提供20多家基金公司的行業判斷模型,呈現出板塊潛力信號。
此外,平臺還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數據信息,清晰、全面呈現全球市場行情數據,并提供配置、定投等指數投資策略。
指增產品迎來發行小高峰,規模突圍仍有痛點
首只指數增強基金于2022年11月成立,為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基金。指增基金出現近23年以來,并沒有迎來較大的規模突破。剛剛披露的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全市場333只增強指數型基金最新合計規模為2155.54億元。
當下,基金公司對指增產品的布局熱情在上升,尤其是在中證A500指數、科創綜指等重磅核心指數推出以來,指增類產品的上報與上新在提速。
以“924”來看,全市場新發指數增強基金69只,其中50只完成發行并上市,合計發行規模320.36億元,發行最好的興證全球中證A500指數增強,發行份額為21.88億元,國泰君安中證A500指數增強發行規模也超過20億元。此外。華商、鵬揚等旗下中證A500指數增強發行規模接近20億元,11只指數增強產品發行規模超10億元。
在業內看來,指增產品迎來發行的小高峰原因有二:
首先,中小基金公司的布局指數產品的突圍之選,在ETF降費的背景之下,依靠ETF賺錢的難度在加大,此前測算顯示,在0.15%費率下,ETF維持盈虧平衡點的規模需達到百萬級別,而前期資源投入較多的產品賺錢的門檻可能高達千億。“卷”ETF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異常艱難。而指增則成為較好的選擇,既跟蹤指數,又有可能通過量化等賦能做出超額,獲得投資者的關注。
其次,不少大廠在布局了ETF之余,也在積極發行指增產品。道理很簡單,中小基金公司才做選擇,大廠表示“都要”。有資源、有人才、有能力去覆蓋,背后更為重要的動力在于,指增產品的管理費要高于ETF。
能夠增強收益,為何20多年的發展,規模僅突破2000億?
鵬華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蘇俊杰指出,指增賽道的核心矛盾在于“規模未突破”與“潛力被低估”。
他認為,公募指增長期徘徊在2000億到3000億元規模之間,原因在于:一是渠道適配性不足,相比私募指增,公募在商業模式和客戶認知上尚未打通;二是超額顯著性待提升,部分產品業績波動大,削弱投資者信心;三是費率壓力,管理費下降趨勢下需平衡投入與產出。
事實上,正如蘇俊杰所言,真正有能力做指數增強的產品并不多。如同“固收+”在極端行情中,很容易變成“固收-”,指數增強長期跑贏并不容易。
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場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相比滬深300指數,平均每年多賺4.3%,但能夠連續5年每年穩定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指增基金,僅有4成。
如何做超額?績優量化選手們有新思考
當前,包括富國、博道、國泰君安資管、鵬華、中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經在螞蟻基金上布局了“年年增”寬基指增基金,以滿足投資者的配置需求。
“當前A股市場,指數增強基金還有比較豐富的超額收益空間,未來大家比拼的并不是誰階段性業績更好,而是超額收益長期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背后需要對模型細節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迭代。”博道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楊夢表示,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聚焦于提升超額收益的穩定性,而非單純追求高彈性。
圍繞著指增產品面臨三大痛點:“看不懂、看不上、拿不住”等痛點,中金基金量化指數部負責人耿帥軍表示,行業需通過投教和服務提升投資者認知,例如用更直觀的方式解釋產品邏輯,或借助AI工具提供個性化服務。而在產品選擇上,他建議,寬基指增仍是核心賽道,因其成分股分散、行業均衡,更適合超額挖掘。其次,風格或行業風險溢價的策略指增(如Smart Beta疊加增強)也需要保持關注與布局。
國泰君安資管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胡崇海也是公募量化中的知名基金經理,他介紹了國泰君安選擇深耕指增而非ETF的原因。國泰君安資管量化研究較早,專業聚焦,團隊尤為擅長阿爾法挖掘,受益于券商股東稟賦,公司在數據、算力上的投入支持力度非常大,比如2018年率先布局高頻量價策略等。
“作為公募新軍,避開ETF紅海,選擇指增藍海更易突圍。”胡崇海表示,盡管公募相對于量化私募受到的約束更多,但是鑒于A股市場有效性不足,穩定超額空間仍然存在。
對于投資者如何投資指增產品,胡崇海給出三點建議:一是信仰指數,指增是“越跌越安全”的資產,需長期持有;二是理解收益結構,不同指數的貝塔與阿爾法占比差異大(如小盤指增波動大但超額更顯著);三是注重配置,結合防御型(如紅利指增)與進攻型(如1000指增)產品優化體驗。
在投教層面,蘇俊杰主張“篩選客戶為主,培養為輔”,通過工具(如定投回溯數據)和事實(如歷史收益分析)引導理性投資,而非強行灌輸理念。他認為行業與螞蟻基金等代銷平臺合作,優化指增的商業模式,讓穩定超額“被看見”,最終推動這一品類從小眾走向主流。
觀察:互聯網與銀行渠道之間代銷產品重點的分化
在基金代銷渠道中,作為場外基金兩大陣地。互聯網第三方渠道與銀行競爭尤為激烈。
從過往的互聯網代銷平臺與銀行等渠道的資源稟賦來看,銀行在首發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互聯網代銷優勢更在持營。以債基為例,螞蟻基金是無數中小基金出圈的平臺,首創“收蛋”,形象、生動又精準向投資者傳達了債基收益率的概念,造梗、玩梗能力強,螞蟻基金上的“自來水”投資者曾經捧紅無數債券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
今年以來,銀行渠道與互聯網渠道在產品的側重點上顯現出差異化路徑。
螞蟻基金表示,場內ETF流動性強、交易靈活,但存在折溢價風險,適合短期交易者。而場外投資者更多是配置的概念,通過相對穩健的,跑贏指數的產品來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在震蕩上行和結構分化的市場環境中,指數增強基金超額收益既‘穩’且‘增’,能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分散配置,提升長期收益體感,”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副總裁鄭艷蘭認為,螞蟻基金希望和行業一起打好“產品+服務+陪伴”三大基建,幫助投資者實現長錢長投。
螞蟻基金上線“指數+”,銀行則猛發力“固收+”。
在銀行端,頭部銀行正在與基金公司以定制FOF的形式,采用全球大類資產配置的理念,為投資者提供低波動、控回撤,追求絕對收益的產品。這類可以理解為“固收+”形式的產品在今年制造了多只大幾十億的發行爆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