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在上海看病有了"貼心導航員"。走進寶山區的醫院門診大廳,總能看到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攙扶著老人掛號取藥,陪著孕婦做產檢,甚至幫視障患者摸路牌指方向。這不是商業機構的收費服務,而是由政府牽頭組織的免費公益陪診。2023年7月啟動試點至今,這項暖心工程已覆蓋全區所有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累計服務患者超1.4萬人次。
老齡化社會看病難,這個痛點被寶山區精準破解。區衛健委調研發現,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8%,其中獨居老人超過3.2萬戶。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療、每月固定的復診檢查成了難題。更讓人揪心的是,智能掛號機、電子病歷系統讓很多老人手足無措,有子女算過賬:請假陪父母看病,扣工資加打車費相當于每小時倒貼200元。商業陪診每小時500元的高價,讓普通家庭望而卻步。
面對這個民生痛點,寶山區打出了"黨建+公益"的組合拳。全區400多名黨員帶頭組建志愿者隊伍,其中既有退休的社區書記,也有上海大學手語社的學生。在仁和醫院,志愿者小張的故事特別動人——每年冬天母親都在這家醫院調養身體,現在她主動報名成為陪診員,用這種方式回報醫護人員的照顧。這些志愿者可不是臨時幫忙,他們都經過系統培訓,手持《黨員陪診服務手冊》,清楚知道心內科在3樓東區,B超室要先取號再排隊。更貼心的是服務可提前預約,居民既能打醫院電話,也能在居委會登記,最近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預約。
這項服務帶來的改變肉眼可見。在廟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夜門診量突破550人次,白領下班后看病也有志愿者全程陪同。仁濟醫院寶山分院的特殊群體候診時間縮短40%,視障夫婦產檢、臥床老人轉診這些"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最讓人感動的是服務細節:志愿者會記住李奶奶愛吃素餡包子,檢查前專門去食堂加熱;發現王大爺聽力不好,特意準備寫字板溝通。這些點滴溫暖讓醫院不再冷冰冰,有患者留言:"在這看病,就像女兒挽著胳膊陪在身邊。"
從更深層次看,這項創新正在重塑醫療服務體系。五條"健康公交專線"直通醫院,志愿者從上車就開始服務;全區統一的服務標準確保服務質量,連陪診用語都有規范。更難得的是形成良性循環:志愿者能免費體檢,參加交流大會,醫院食堂提供愛心午餐,這些暖心舉措讓公益服務可持續。數據顯示,開展陪診服務后,醫院投訴量下降65%,患者滿意度提升28個百分點。
當老齡化遇見數字化,寶山區用"人情味"架起暖心橋。這不是簡單的陪同看病,而是把醫療服務延伸到候診大廳、公交車站、社區網格。正如區衛健委負責人所說:"在智能時代,我們更要守住醫患之間的溫度。"現在走進寶山任何一家醫院,你都能在導診臺看到醒目的陪診預約牌,這抹志愿紅正在成為上海民生服務的金名片。對于這樣的暖心工程,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就醫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