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多樣。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啟動以來,福建全省上下聯動,亮點突出,普查階段性成果顯著,多項舉措和指標在全國靠前,為后續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堅實依據。
自“四普”啟動以來,福建省積極作為,為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筑牢根基。通過構建完善的組織架構、出臺有力的政策、提供堅實的資金與技術保障,全方位推動普查工作高效開展。福建省成立雙組長制“四普”領導小組,并建立“兩周一會”常態化調度、周進度通報、“半月報”制度,截至2025年3月14日,共召開調度會17次,上報“半月報”16期。“我們是第一個以省政府名義印發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方案的省份,除省級領導小組,各地市、縣區也都成立了雙組長制的‘四普’領導小組,政策和機制保障力爭靠前和完善。”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說。
2024年底,隨著新一批北斗定位智能采集儀、無人機和移動固態硬盤等專業設備配發到福建九市一區基層普查隊,“四普”技術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據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和考古處負責人介紹,目前福建已向各地市配發國產筆記本電腦100臺、無人機96臺、北斗定位智能采集終端170臺,此外,還配發背包、專業馬甲、保溫水壺、戶外手電筒、折疊晴雨傘等普查裝備2200套,為“四普”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物質保障。
各市縣(區)作為全省普查工作的前沿陣地,嚴格落實責任,將普查工作細化到每一個環節,眾多一線工作者用腳步丈量八閩大地,讓文物普查扎實落地。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組建384支普查隊伍,凝聚各方力量,為普查工作搭建起堅實的組織框架。實地調查快速推進,成果顯著,在實地調查中,各地普查隊員不畏艱辛,穿梭于山川田野。截至2025年3月14日,已調查新發現文物5139處。
新發現文物亮點突出。普查中發現了一批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如松溪縣的明代古橋,其設計巧妙,保存較好,對研究古代石拱橋造橋技藝和交通狀況有重要意義;平潭綜合實驗區新發現的農業水利遺址、煙墩遺址以及與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相關的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等,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海防文化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等提供了新的實物依據;三明市發現全省面積最大、符號最多的距今約4000年至3500年的史前巖刻;水下文物普查分別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地區海域發現水下遺址32處。
“四普”工作推進過程中,福建各部門協同合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組織高效流程科學,同時大量采用新技術、新手段,為福建“四普”取得階段性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福建,高校成為文物普查的“智慧外腦”,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組建志愿服務隊,充分運用專業知識參與文物測繪、信息整理。在泉州鯉城區,高校團隊為古街巷文物普查提供歷史文化研究支持,挖掘街巷變遷故事,豐富文物內涵。志愿者是普查一線的“溫暖力量”,此次普查中,福建全省招募了萬余名志愿者,他們走村串巷宣傳普查知識、收集線索。在南平武夷山,志愿者協助普查隊員翻山越嶺探尋古茶道遺跡,憑借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精準找到多處隱匿茶亭、古碑,為茶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2024年11月8日,廈門同安區普查隊在汀溪鎮半嶺五里林古道進行復查對新發現的古橋進行測量。 許梗桐/攝
福建各地在普查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出一系列貼合本地情況的有效策略,確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推進,讓文物普查精準觸達每一處角落。在全面夯實“四普”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各地還結合當地文物資源特色,同步開展革命文物、閩南紅磚建筑、土樓、土堡、莊寨、廊橋、涉臺、涉僑、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等9項專項文物調查。福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本次普查中將重點開展涉臺文物、海絲文物、摩崖石刻、閩江下游史前遺址等專項調查,擴大‘后世遺’效應,加強三坊七巷、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福州)史跡、自強運動工業遺跡:船政文化史跡等申遺文化遺產點普查工作。”
福建在“四普”中大量采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文物普查注入強大動力,實現了文物信息采集與管理的精準化、智能化。特別是無人機技術在普查中廣泛應用,為文物測繪與信息采集帶來突破。閩清縣普查隊在普查古厝群時,憑借靈活機動的無人機,低空穿越狹窄街巷,對古厝屋頂、墻面等細節進行高清拍攝,獲取的影像分辨率高達0.1米,清晰展現出建筑紋理、受損情況。同時,搭載的實時差分定位(RTK)設備,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精準確定古厝的地理位置、邊界范圍。工作人員依據無人機采集的數據,高效繪制出古厝群矢量圖,標注每棟建筑的方位、面積,相較于傳統人工測繪,效率提升近5倍,數據準確性也大幅提高。除無人機與RTK外,三維重建、紅外探測等技術也為文物普查錦上添花。漳州長泰區對山重宋代水尾塔進行普查時,運用三維重建技術,基于無人機采集影像,構建出文物的三維模型。在廈門鼓浪嶼的歷史建筑普查里,紅外探測發現多棟建筑內部木質梁柱存在蟲蛀隱患,及時為這些珍貴建筑的預防性保護指明方向。
“四普”進一步完善了文物數據庫信息、提升了文物保護隊伍素質、豐富了文物保護模式和手段,讓福建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邁上新臺階。福建以“四普”為契機,全面清查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建立起更加準確的文物資源目錄和數據庫,并完善了認定公布及保護管理機制。此外,全省已逐步推進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如構建一體化文物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實現遠程監管等功能,使文化遺產保護手段數字化、智慧化。
據介紹,此次普查獲取的海量文物資料,涵蓋建筑風格、工藝傳承、歷史事件等信息,極大豐富了福建歷史文化內涵。泉州“海絲”沿線新發現的沉船遺址,打撈出瓷器、香料等文物,實證古代海洋貿易繁榮;南平順昌寶山發現的齊天大圣信仰相關古建筑與碑刻,為研究西游記文化起源、民間信仰演變提供關鍵線索。這些新發現填補學術空白,助力構建完整的福建歷史文化脈絡。通過普查梳理、發現的文物古跡也成為文旅融合“富礦”。武夷山在“四普”調查中挖掘出茶古道、古茶坊等遺跡,融入茶文化旅游線路,讓游客重走古道、體驗制茶,感受歷史韻味;廈門鼓浪嶼的多國風格歷史建筑,借普查契機優化文創開發,把建筑元素融入紀念品、民宿,讓游客帶走文化記憶;三明市將遺產保護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相結合,打造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出臺了《萬壽巖文旅融合發展規劃》。
“四普”帶動文物賦能文旅,文旅反哺文物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讓福建文化名片愈發閃亮。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