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
原標題:讓更多“需要與被需要”同時發生
羅筱曉
最近,網友@小紅回村種地了在社交平臺上傳了一段視頻:由于自己20多歲放棄城里的工作回農村老家種地,被媽媽說“連個工作都沒有”,但他卻自我調侃“打了幾十份工”。電視維修員、通訊錄轉移大師、APP商店下載經理、電子社保卡駐村辦理大師……通過視頻畫面能看出,這些工作,實際上都是幫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處理一些微小但又會明顯影響他們生活的事情。
該視頻很快在網上走紅。在評論區,有人佩服“小紅”的勇氣,有人稱贊他的善良,還有人覺得他做的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幫老人解決生活難題當然是善舉,不過除了這些沒工資的“職業”,“小紅”就真的沒有工作嗎?身在煙臺的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4年前回到村子,現在負責600畝土地的種植。所以,準確地說,他的工作是回鄉創業。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在農村創業的人員超過了1200萬人。相比傳統農業勞動者,這些創業者的優勢在于善于利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產量、質量,能用新路徑對外營銷、增加銷量,而這些正是傳統農業急需填補的短板。
其實,給村里的老人當司機、修電視、取快遞,只算是在農村創業的年輕人捎帶手做的“副業”。從近年來的報道看,在農村,創業的年輕人幫農戶改良作物、用直播或電商平臺拓寬銷路的例子已不鮮見,而由此帶來的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乃至農村面貌改變等,則是“新農人”工作更深遠的意義。
雖然身兼數職,在“小紅”的視頻里,他并不覺得自己是“一味付出”的一方,反而說“村子需要我,我也需要村子”。的確,在職業選擇自由的當下,年輕人能夠長久待在農村,必然是因為那里有足夠吸引他們的東西。可能是一個經長期發展有良好基礎的產業,可能是與創業項目相匹配的氣候及位置條件,可能是再先進的機器、技術也無法取代的一代代傳承的經驗、手藝。所謂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在農村,這句話里的廣闊既體現在地理上,也體現在年輕人的心理上。
在接受采訪時,“小紅”說種地很累,但自己狀態很好。其實,這段實質上在描述“需要與被需要”的視頻,揭示了一個對大多數人都有所啟發的道理:只要所做之事于人有益,自己又能從中有所收獲、覺得有價值,那么無論是什么職業、什么崗位,就都有其不可被忽視的意義。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