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類二等獎
苦難中的生命韌性——讀《活著》讀后感
鄭冠華
翻開余華的《活著》,仿佛打開了一部中國近代史的微觀畫卷。這部小說以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為主線,用冷靜克制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與堅韌。當我合上書本,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依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著?
小說的敘事結構獨具匠心。余華采用雙層敘事的方式,讓年老的福貴向一個采風青年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這種敘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又創造了一種間離效果,讓讀者能夠與主人公保持適度的情感距離。福貴平靜地講述著自己充滿苦難的一生,這種平靜與內容的殘酷形成強烈反差,反而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
福貴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難忘。從一個浪蕩的地主少爺,到家破人亡的貧苦農民,再到孤苦伶仃的老人,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但余華筆下的福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悲劇英雄,他沒有崇高的理想,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一個在命運面前不斷低頭又不斷站起的普通人。這種平凡中的堅韌,恰恰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小說中的死亡主題貫穿始終。福貴先后失去了父親、母親、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外孫苦根,每一次死亡都像一記重錘敲擊在讀者心上。余華描寫這些死亡場景時異常冷靜,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這種白描手法反而讓悲劇效果更加震撼。特別是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而死的場景,那種突如其來的荒誕與殘酷,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活著》展現了中國農民特有的生存智慧。面對接踵而至的苦難,福貴和家珍沒有過多的抱怨,而是選擇默默承受。這種承受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一種積極的生存策略。就像福貴說的:"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這句話道出了中國農民最樸素的生存哲學。
小說中的牛是一個重要的象征意象。在失去所有親人后,福貴買了一頭老牛作伴,并給它也取名"福貴"。這頭牛既是他生活的寄托,也是他自身的寫照。老牛默默耕耘的形象,恰如福貴在苦難中堅韌前行的生命狀態。當兩個"福貴"在田間勞作時,構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畫面。
余華的語言風格在這部小說中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他摒棄了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修辭,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最沉重的故事。這種語言風格與小說主題高度契合,讓讀者能夠直接觸摸到生活的本真狀態。特別是那些簡潔有力的對話,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活著》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縮影。從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這些歷史事件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著福貴一家人的命運。余華沒有正面描寫這些宏大歷史,而是通過一個小人物的遭遇來折射整個時代的動蕩與變遷,這種處理方式使歷史敘事更具人文溫度。
小說對親情關系的描寫尤為動人。福貴與家珍相濡以沫的夫妻情,與鳳霞、有慶的父女情、父子情,都寫得真摯感人。特別是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這些親情關系顯得更加珍貴。當家珍拖著病體為福貴送飯,當鳳霞為了讓弟弟上學而主動放棄治療,這些細節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活著》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展現了生命的韌性。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福貴沒有崩潰,而是選擇了繼續活著。這種活著不是茍且偷生,而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對生命的尊重。正如余華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部小說引發了我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常常為各種欲望所困,為些許挫折所惱。而福貴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生命最本質的價值就在于生命本身。活著,感受陽光雨露,體驗喜怒哀樂,這就是最大的意義。
《活著》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它講述了一個好故事,更在于它觸動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余華用冷靜的筆調描繪熾熱的生活,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這種藝術張力使小說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每次重讀,都能獲得新的感悟。
作為讀者,我們跟隨福貴走完他坎坷的一生,最終明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能夠保持生命的尊嚴和韌性,就是最大的勇氣。這也許就是《活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音視頻類二等獎
《我與地壇》
劉志紅
上饒市廣豐區婦女聯合會
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